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赫哲族植物利用传统知识与植物资源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02:43

  本文关键词:赫哲族植物利用传统知识与植物资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赫哲族 民族植物学 传统知识 植物资源


【摘要】:本研究以赫哲族为研究对象,对其民间植物利用的传统知识、植物用途多样性和赫哲族聚居区植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对于挖掘和弘扬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保障民族地区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对赫哲族植物利用的传统知识进行了分类编目、整理;通过野外样方调查进行赫哲族聚居区植物资源多样性研究;同时,对于赫哲族聚居区植物资源状况进行了定量估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对赫哲族聚居区三种典型植被:大顶子山针阔叶混交林、街津口东山桦木林、敖其人工林进行了植被调查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类型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类组成差别较大,相互之间物种相似性水平低。大顶子山物种数量最多,物种均匀度相对较高。 野外样方调查共记录植物120种,隶属于57科,99属,乔木层植物19种隶属于11科,12属,灌木层植物16种,隶属于9科16属,草本层植物最多,85种。 (2)通过野外样方调查和相关生物量方程,对调查的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乔灌木生物量进行了估算,并进一步得到赫哲族聚居区的植物资源。结果表明,大部分植物资源量较丰富,如黑桦、紫椴、蕨菜等;黑龙江省渐危物种和国家保护植物野外分布广泛,但是资源量相对较少,亟需加强保护和限制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3)赫哲族植物利用的传统方式与植物用途可以分为四类:约用植物、野生食用植物、民居建筑植物及生产生活用具植物。药用植物有54种,隶属于34科,52属;得到17种不同的药用用途,发现16种赫哲族特有药用方法。野生食用植物分为山野菜和山野果两类,其中民间食用山野菜31种,隶属于25科29属;野生食用野果18种,隶属于9科16属。民居建筑利用植物资源22种,隶属于10科14属。生产生活用具利用的植物资源31种,隶属于16科,21属。
【关键词】:赫哲族 民族植物学 传统知识 植物资源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5;Q949.9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9-11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及最新动态11-14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及最新动态14-16
  • 第三章 研究区自然概况16-23
  • 第一节 地理位置16
  • 第二节 地形地貌16
  • 第三节 气候特征16-17
  • 第四节 水文特征17
  • 第五节 土壤特征17-18
  • 第六节 植被特征18-19
  • 第七节 社会经济概况19-23
  •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23-27
  • 第一节 文献研究法23
  • 第二节 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23-25
  • 第三节 民族植物学、文化人类学方法25
  • 第四节 植物分类学的方法25-26
  • 第五节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26-27
  • 第五章 赫哲族聚居区自然植被特征27-32
  • 第一节 大顶子山植被状况27-29
  • 第二节 街津口东山植被状况29
  • 第三节 敖其南山植被状况29-32
  • 第六章 赫哲族聚居区植物多样性分析32-42
  • 第一节 赫哲族聚居区植物多样性32-37
  • 第二节 大顶子山(针阔叶混交林)植物多样性分析37-39
  • 第三节 街津口东山(桦木林)植物多样性39-40
  • 第四节 敖其南山(人工林)植物多样性40-42
  • 第七章 赫哲族聚居区植物资源分析42-49
  • 第一节 植物资源种类42-45
  • 第二节 植物资源量45-49
  • 第八章 赫哲族民族植物学传统知识49-68
  • 第一节 药用植物传统知识49-58
  • 第二节 食用植物传统知识58-63
  • 第三节 民居建筑植物传统知识63-65
  • 第四节 生产生活用具传统知识65-68
  • 第九章 讨论分析68-71
  • 第一节 赫哲族聚居区自然植被概况及多样性保护68
  • 第二节 赫哲族聚居区植物资源68-69
  • 第三节 赫哲族民族植物学传统知识69-71
  • 第十章 结论71-73
  • 参考文献73-78
  • 致谢78-7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9-80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卫明;顾龚平;肖正春;;植物资源综合利用理论发展与实践[A];2006海峡两岸暨CSNR全国第七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潘伯荣;;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学科研究的交叉[A];西部地区第二届植物科学与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胡蝶;刘胜祥;刘海珠;;矿业开发对植物资源的影响分析[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4 奚蓉;刘胜祥;张红霞;陈吉斌;;管道建设工程对植物资源的影响[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5 林玉美;雷林华;徐美青;;浙西南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A];浙江省第二届林业科技周科技与林业产业论文集[C];2005年

6 韩东;张启翔;庄小锋;吴春水;张兵伟;冯磊;;北京松山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园林应用[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8——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陶国琴;李晨;;α-亚麻酸的保健功效及应用[A];未来五十年北京农业与食品业的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陶国琴;李晨;;α-亚麻酸的保健功效及应用[A];21世纪人类食品面临的新问题学术论文集[C];2001年

9 张玉翠;;山东大戟科植物资源及其应用的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10 孙宝国;田红玉;郑福平;谢建春;刘玉平;;可持续利用植物资源在香料合成中的应用[A];2005(第五届)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熊燕;第三届国际植物资源学术讨论会在昆召开[N];云南日报;2008年

2 通讯员 陈赛;农大首批植物资源毕业生走俏[N];湖南日报;2009年

3 记者 张平阳;为保护开发提供依据[N];西安日报;2010年

4 叶珊;我市首套植物“家谱”集体亮相[N];东莞日报;2010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黄明钢;深圳植物“家底”摸清[N];深圳商报;2011年

6 北京植物园园长 赵世伟;让植物不再消失[N];人民日报;2011年

7 记者 蔡忠仁;植物资源化学材料基地在福建成立[N];中国化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世停 张晨;沿海植物资源亟盼“生态通道”[N];新华日报;2009年

9 特派记者 黄晓华;保护海南植物资源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N];海南日报;2008年

10 刘莉;我国急需开展能源植物资源的筛选[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娟;农田生态系统中残留硝态氮的行为及植物利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2 李庆典;芋(Colocasia esculenta)民族植物学研究及遗传多样性分子评价[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3 袁祯燕;新疆植物资源评价[D];新疆大学;2008年

4 卢川;长白山中药材植纹鉴定及药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成亮;山东长岛列岛植物区系及群落结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代红艳;山楂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及创新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7年

7 姬生国;国产石杉科药用植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李媛媛;树莓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创新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9 武荣花;我国石斛属植物种质资源及其亲缘关系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10 张巧艳;中药蛇床子的植物资源、种内变异和抗骨质疏松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元霞;赫哲族植物利用传统知识与植物资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段小兵;新疆艾比湖流域植物资源研究及其保护[D];新疆大学;2011年

3 刘彩霞;栖霞山景区植物资源调查、保护与开发利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张彦;郑州市休闲农业植物选择与评价[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5 邢荣华;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法的完善[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潘玉梅;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饮料植物的利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6年

7 李小龙;浙江省龙泉市野生木本园林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应用[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8 廖建良;罗浮山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9 庞建光;立枯物对红松洼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王晓莉;浑善达克沙地植物资源及其沙生植物区系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58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058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b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