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密云县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05:12
本文关键词:北京市密云县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的少数民族作为城市化发展中的一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民族乡作为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的地方,在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得更为典型,更为充分,也更为复杂。但是,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许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亟需解决,城市民族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本人以檀营满族蒙古族乡作为城市化发展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檀营满族蒙古族乡作为北京市五个民族乡之中,唯一一个两个少数民族联合建立的民族乡,因其独特的民族组成方式决定了其城市化发展的独特性,希望对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现状的研究可以作为典型案例,以点带面反映出北京市民族乡甚至是北京市郊区县乡镇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各民族乡城市化发展可借鉴的经验。 在自身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檀营满族蒙古族乡从2003年正式开始城市化发展,根据北京市、密云县对其城市化发展的定位,结合自身发展条件,制定出现阶段能够有效推进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规划,认真实施并取得成效。回顾这几年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户籍制度、土地住房制度的改革为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心城区功能的转变、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以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都成为推动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自身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谐的民族关系、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成为城市化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本文在最后部分详细阐述了针对檀营满族蒙古族乡现有城市化发展情况,结合本人所学知识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重点从政策制定、文化保护、提高社区成员素质等角度出发,阐述本人对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对策建议。 本论文写作基于本人多次实地调研的结果,主要采取访谈的形式,了解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因檀营满族蒙古族乡现正处于整体转置、大力拆迁建设阶段,密云县对其基本情况未做量化分析,所以许多研究内容缺乏实际数据,只能通过实地考察与交谈的方式弥补而得出结论。 通过对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多次实地调研,梳理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发展过程及特点,重点总结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是本次写作的主要成果,也是调研中最大的收获,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实地调研,将书本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得到了充分的价值体现,也是对本人学习成果的最好检验。
【关键词】:檀营满族蒙古族乡 城市化 机遇 挑战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C95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绪论9-13
- 一、选题背景9-10
- 二、选题意义10
- 三、相关研究动态10-11
- 四、主要研究方法11
- 五、创新点及难点11-13
- 第一章 城市化简述13-21
- 第一节 城市化概述13-17
- 一、城市化定义13-14
- 二、城市化的历程14-17
- 第二节 城市化的特点及发展模式17-21
- 一、城市化的特点17-18
- 二、中国城市化的特点18-19
- 三、城市化的发展模式19-21
- 第二章 檀营满族蒙古族乡的城市化进程21-27
- 第一节 檀营满族蒙古族乡概况21-24
- 一、檀营满族蒙古族乡的历史沿革21-22
- 二、檀营满族蒙古族乡的社会发展状况22-24
- 第二节 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发展24-27
- 一、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的发展历程24-26
- 二、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的发展特点26-27
- 第三章 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7-35
- 第一节 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机遇27-31
- 一、外部条件提供发展机遇27-29
- 二、内部优势创造发展机遇29-31
- 第二节 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31-35
-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31-32
- 二、区位生态环境建设任务繁重32
- 三、流动人口增多,就业压力增大32-33
- 四、思想观念相对保守33-34
- 五、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新问题34-35
- 第四章 檀营满族蒙古族乡和谐发展的对策35-43
- 第一节 树立科学发展观、政绩观35-37
- 一、从实际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35-36
- 二、以人为本,树立科学政绩观36-37
- 第二节 统筹兼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7-39
- 一、发展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37-38
- 二、落实区域功能定位,推进生态建设38-39
- 第三节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39-40
- 一、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39-40
- 二、依托民族文化特色与优势,发展民族生态旅游业40
- 第四节 努力提高全员素质,储备发展力量40-43
- 一、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干部培训机制40-41
- 二、采取综合措施,提升居民素质41-43
- 参考文献43-46
- 附录46-4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7-49
- 后记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立邦;北京市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J];北京党史;2003年01期
2 马中璞;浅析北京的少数民族及其民族工作[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卢培元,卢宁;北京: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特殊城市[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4 张景秋;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空间特征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5 杜东芳;李明琼;;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3期
7 季晓杰;;少数民族城市化进程中民族文化调适原则[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国务院关于建立民族乡问题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3年26期
9 梅军;;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金炳镐;有关民族乡的几个理论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1993年01期
本文编号:1130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13011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