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去民族化”与发展科学
本文关键词:李济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去民族化”与发展科学 出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李济的中国民族史研究表明"民族主义"在中国学术领域内存在着极为复杂的态势。一方面,他认为应当利用人类学方法来研究中国民族历史,并注意去除其"欧洲中心主义"气味及摆脱研究者自身民族意识的限制,故他在讨论中国民族的形成时,尝试结合体质测量与有关民族认同的历史记载,兼顾"中国人"在体质与文化两方面均表现出来的"同一"与"多元"并存现象;另一方面,当他逐渐感到人种史已经深陷"民族主义"泥淖中时,为推进中国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为改变中国人对待自身文化之观念,又强调考察中国民族的历史离不开这种基于人的形体测量的人种史研究。了解这一态度对深入理解20世纪中国学术成果的思想史意义甚为重要,它显示了在"文化特性"与"科学普适性"的双重影响下,人类学家李济为探寻中国民族发展史而建立起的独特方法论及其所处的矛盾境地。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8
【正文快照】: 作为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组主任,李济因其领导的殷墟发掘而享誉世界。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遗忘”之后,中国大陆的学术史研究越来越重视这位“考古学之父”的成就。但既有研究多局限在考古学一门,而人类学史的叙述中也仅稍有涉及。实际上,李济的学术兴趣广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志田;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费孝通;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3 王文光;段红云;;民国时期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及民族史学科的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查晓英;;“正当的历史观”: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与民族主义[J];考古;2012年06期
5 张子辉;李济民族史观探析[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年06期
6 刘武,叶健;DNA与人类起源和演化──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应用[J];人类学学报;1995年03期
7 张森水;李济先生与周口店研究──纪念李济先生诞辰100周年[J];人类学学报;1996年04期
8 刘武;蒙古人种及现代中国人的起源与演化[J];人类学学报;1997年01期
9 王海龙;;人种与文化的关系考论[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10 刘小云;;知行两相难:史禄国云南调查事件探析[J];学术探索;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刘超;危机与认同:中国民族溯源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3 易鑫;;没有“中心”的中国中心观——读《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4 王雪峰;;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性教育的兴起[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施芳;段红云;;不该被冷落的民族史著作——宋文炳的《中国民族史》及其对中国民族史学发展的贡献[J];保山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袁俊华;莫鸿苇;曹香滨;;鄂伦春题材连环画民族标识图像解析[J];中国美术;2012年02期
7 黄颖,李辉,文波,王玲娥,金力,高蒙河;遗传基因技术与三峡考古实践[J];东南文化;2002年03期
8 胡耀武;Michael P.Richards;刘武;王昌燧;;骨化学分析在古人类食物结构演化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9 张志敏;张继宗;霍长野;孙伟;;现代人面颅角度测量的种族差异性[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10 刘平;法起源的论证基础辨析(下)[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张宏彦;;20世纪中国古猿类和古人类研究述评[A];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祝贺石兴邦先生考古半世纪暨八秩华诞文集[C];2004年
2 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3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罗志田;;“文革”前十七年中国史学的片断反思[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5 刘小萌;;海内外满汉关系史研究概述[A];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C];2014年
6 钱善刚;;人口品质与婚姻选择—基于清末民初的思想考察[A];安徽省哲学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军平;林耀华学术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伊利贵;民国时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敖福军;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晓峰;民国宪法在新疆的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张晓川;从新知到常识[D];复旦大学;2011年
9 张帆;中国古代人群的mtDNA多态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孙艳;同光体代表诗人心路历程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一意;《岭外代答》的人类学解读实验[D];西南大学;2011年
2 杨天通;李济的考古学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储竞争;抗战时期国人西北书写与国族意识建构[D];兰州大学;2011年
4 崔筠;唐诗中的胡人形象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钟江华;李济与中国近代考古学之构建[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Q饔,
本文编号:1326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26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