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民族成员国家公民身份的建构及其挑战
本文关键词:跨界民族成员国家公民身份的建构及其挑战 出处:《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民族国家产物的跨界民族,对于民族国家边界的形成与边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跨界民族成员国家公民身份的建构既是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基本方略。在跨界民族成员国家公民身份建构过程中,政治法律、文化心理与公民文化途径被普遍采用。在全球化背景下跨界民族成员的公民身份面临着族性张扬、参与困境与权益维护等挑战。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百年共和的经验和启示”(12JJD850002)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QN201222)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作为特殊国家成员的跨界民族,是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物。由于民族国家的主权与领土属性,使之分属于不同的国家,虽然跨界民族人口数量不多但由于其处于各民族国家的交界地带,跨界民族对于民族国家边界的形成与边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各民族国家均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跨界民族对国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希恩;族性及族性张扬——当代世界民族现象和民族过程试解[J];世界民族;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庆奎;论政府发展的涵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周旺生;论作为支配性力量的权力资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陆自荣,杨凤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体制的人格基础[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4 王婷;社会公正和新型公共领域的建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5 梁波;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6 杨文革;;马克斯·韦伯政治合法性理论评析[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7 关保英;;论内部行政合同[J];比较法研究;2007年06期
8 李剑;论比较教育的目的性与审美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9 季乃礼;;论哈贝马斯的话语政治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裴松宪;公民社会理念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进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范波;;试论布依族社会的文化传承特征[A];布依学研究(之七)——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斌;;农民市民化与电大教育空间[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4 李炳烁;;超越古典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协商性民主与合法性重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童海芳;;国家主权与宪政价值之研究——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6 孔凡宏;陈向阳;李强华;;西方“民主制行政”的发生机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叶麒麟;;论乡镇政府在征地中的角色定位——从乡镇政府行政行为的逻辑谈起[A];乡镇论坛杂志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农民土地权益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阳盛益;黄红华;;体制内外并行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思路[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9 翁贺凯;;民族主义、民族建国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西方学理”与“中国问题”[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冯卫民;欧洲民族过程与欧洲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林广华;违宪审查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5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倪学德;和平的社会革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余建华;民族主义、国家结构与国际化——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长红;刑事责任基本原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9 胡位钧;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赵永红;服务选区与代表国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的人——境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刘淼;朴正熙政权的特征、绩效与局限性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乔湘流;邓小平政治参与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D];浙江大学;2002年
5 王涛;社会困境与重构国际秩序的治理——中国的多极化战略及“和合逻辑”的抉择[D];浙江大学;2002年
6 段元秀;论国家主权的变动及新型国家主权观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万华炜;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杨山鸽;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与中国的政治发展[D];河南大学;2002年
9 管新华;当代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民主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杨静;宪法关系论[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彬;;关于理性选择理论的思考[J];东南学术;2006年01期
2 郝时远;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J];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3 郭艳;全球化时代的后发展国家:国家认同遭遇“去中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9期
4 张海超;微观层面上的族群认同及其现代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5 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郗春嫒;;我国跨国民族研究回顾与展望:一个文献综述[J];民族论坛;2011年14期
2 桂榕;;全球化背景:回族国家认同的现代性[J];回族研究;2011年02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宏彩;;公民身份、公民社会与公共秩序——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分析框架和政策维度[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刚;;国际视野中的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3 周光辉;彭斌;;认真对待共和国——关于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的思考[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4 陈第华;;公共危机治理中公民精神的价值与化育[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5 王建娥;;多民族国家包容差异协调分歧的制度机制[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段超;田敏;李俊杰;;共赢之举——加强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曾保根;;基本公共服务导入“顾客”理念的隐患及其超越[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富英;跨界民族与中国地缘安全[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迈克尔·J.桑德尔 王佳祺 编译整理;公民身份:面向世界的认同与表达[N];社会科学报;2007年
3 焦世东;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工程启动[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4 任孟山;身份证信息查询应体现便民宗旨[N];华夏时报;2005年
5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许章润;“人性”的多元内涵与国家的多重担当[N];法制日报;2008年
6 省公民信息管理局;建好公民信息数据库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N];湖南日报;2005年
7 毛飞;干部扮土匪:角色错位与公务活动私人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8 刘义昆;公务员身份,在彩铃声中含混不清[N];检察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黄信 本报实习生 周延丽 解晓丹;民族问题是国家安定和睦邻友好的重要基础[N];广西日报;2009年
10 周毅 刘松汉;启动民间投资尚存四大障碍[N];人民政协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强;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跨界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张兴堂;跨界民族与我国周边外交[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3 孙启军;西北边疆民族关系和谐模式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潘洪阳;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保护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彭斌;公共生活的和谐之道[D];吉林大学;2008年
6 娄淑华;公民政治社会化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王超;跨国民族文化适应与传承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丽娟;地缘政治视野下中亚民族问题对中国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裴圣愚;非洲萨赫勒地带民族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明毅;妥善处理跨界民族关系 促进新疆社会稳定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2 李萍;新时期我国跨界民族国家认同及其教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3 严俊;西方公民身份理论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赵环宇;中国民族政策与国家认同建设[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王伟;云南省陇川县跨界民族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6 黄丽;我国西北跨界民族对民族政策及国际关系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
7 朱金春;地缘安全视野下的跨界民族认同意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王利夫;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新疆民族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9 刘辉;公民本位的政府变革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10 雷艳;从“民族国家”到“公民国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30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30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