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作为叙事的民族——论民族认同的后殖民解构

发布时间:2017-12-26 09:12

  本文关键词:作为叙事的民族——论民族认同的后殖民解构 出处:《中华文化论坛》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认同 叙事 后殖民 解构


【摘要】:以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典型后殖民理论对民族主义认同进行了深刻解构。霍米.巴巴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于民族叙事的解构:其一,在总体上揭示民族认同的内部混杂与矛盾性;其二,揭示在民族叙事上富于差异性的表演性策略构成了对于寻求统一性的训导性策略的对抗;其三,进一步以后殖民少数族裔、移民的差异性解构民族认同的同一性。不过,笔者认为,民族的想象建构及其认同心理都有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基渊源,绝不是单一的理性叙事拆解就能够破除得了的。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
【基金】: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观念对中国当代文艺学建设的影响研究”成果(05JJD750.11-44006)
【分类号】:C955
【正文快照】: 在解构民族主义特别是本质主义的民族认同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后殖民理论家就是的霍米·巴巴。本文主要以巴巴为核心讨论后殖民对于民族认同解构的相关话语。一、民族认同的矛盾与分裂巴巴反对本质主义的民族观念,他否认有文化本真性的存在。巴巴指出民族本身就是一种叙述,正像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妮;;V.S.奈保尔《模仿者》的多重主题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傅书红;;文化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亨利·吉鲁的文化研究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3 林怡;庄金宝;;对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文化变迁若干问题的思考[J];东南学术;2006年04期

4 闫炜炜;;文化分化下失落的文明——论现今中国戏剧的焦虑与失宠[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王宗礼,海云志;沉默与反抗:关于身体的社会建构[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5期

6 杨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媒介文化理论述略[J];新闻界;2005年06期

7 林德全;;教育生活的多重融合性[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8 邱晓林;;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权力”理论[J];天府新论;2006年01期

9 黄世华;蔡兴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女性的身体文化[J];体育学刊;2006年05期

10 毛思慧;;“全球化-本土化”时代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的新发展——兼论兹奥丁·萨达尔对“大美国主义”和好莱坞的批判[J];学习与实践;2006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D];吉林大学;2005年

3 潘艳慧;《新青年》翻译与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孟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5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燕;后现代主义与反阐释理论[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李将;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文化变迁与价值冲突[D];同济大学;2006年

9 杨俊;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张金岭;“法”眼看中国[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晓寰;视觉时代图像的文化阐释[D];四川大学;2005年

2 宗波;文化研究二十年[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3 李莉;试论消费时代的文学活动与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4 王耀中;校服意义的初步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5 唐杰;金庸笔下黄蓉形象的文化解读[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6 丁平;身体的复乐园[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邢晓楠;论二战后英国的青年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阮小波;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广宁;女性书写与文化观照的交结[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张弘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审视[D];内蒙古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紫烨;;浅析喀什维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7期

2 陈茂荣;;“民族”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述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3 丁明俊;;中亚东干人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J];回族研究;2011年03期

4 龙庆华;段全武;;跨境民族的民族认同与云南边疆和谐社会的构建[J];社科纵横;2011年07期

5 严庆;王伟;;民族民间话语及其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6 徐蓉;;培育中华各族现代意识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郑晓云;;当代边疆地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从云南谈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冯智明;;从瑶族历史看边缘的兴起——《另类中国:瑶族及其民族归属政治》评介[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都永浩;;民族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重要课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10 常士;;多民族国家与民主关系的复杂性[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玉宽;;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2 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蒋立松;;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特点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龙藜;;藏族锅庄舞的教育人类学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王欣;;试论民族认同的相对性——以民族学田野调查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徐黎丽;;国家认同——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核心因素[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6 张践;;论复合性民族与多元文化认同[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7 胡云生;;构想与现实:三重关系互动中的回族认同[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贾东海;;新世纪民族意识研究新动向新观点述评[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9 宫玉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进展——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的体会[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10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希恩;说民族认同[N];学习时报;2002年

2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国家认同下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广西融水苗族民族认同的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朱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整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 魏武 卫敏丽 傅双琪;中华民族已成中国各民族认同的统称和归属[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6 青海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执笔 吴玉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N];人民日报;2009年

7 樊红敏;民族认同感如何建构[N];郑州日报;2008年

8 中央编译局当代所 李义天;构建认同意识下的多民族国家[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王本道;不信东风唤不回[N];盘锦日报;2008年

10 邸永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涵[N];学习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周文;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5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冶芸;民族政治精英的双重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杨晓纯;散杂居回族经济与回汉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王菊;从“他者叙述”到“自我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9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阿布都哈德(Abduqadir Semet);地域认同与社会交往[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慧;黔东南州苗族的民族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吐尔逊阿依·吐拉买提;南疆地区维吾尔族的中华民族认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张超;“历史记忆”与“族群边界”视野下的宗教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梁俊颖;大连地区朝鲜族与韩国迁移者的民族认同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金兰;湖南维吾尔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7 李文静;互联网环境下的民族认同[D];汕头大学;2010年

8 姚静芬;内蒙古西部蒙古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区分的测量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张贺;延吉市朝鲜族初中生民族认同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10 苏薇薇;“权力的文化网络”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36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36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7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