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畲族“头牲”崇拜的人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赣南畲族“头牲”崇拜的人观研究 出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关注日常行为、民俗事象、人生态度是人观研究的有效向度。畲族是南方一山地民族,"头牲"在赣南畲人观念中地位特殊,有着特别的文化象征意义,被广泛地运用于日常生活和人生仪礼中。通过仪式展演和民俗实践,"头牲"又不断地丰富赣南畲人的人观内涵,并建构着赣南畲人的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
[Abstract]:......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赣南师范学院;丽水学院文学院;
【基金】: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从‘文化客家’的生成看移民族群的认同文化”(编号:05SH248)
【分类号】:C955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头牲”,以往的学者仅对其中的公鸡、“雄鸡”进行研究,且分析的较为传统。如罗自群从语言构词学的角度展开分析,指出“鸡公”型的叫法是汉语所固有的,而“公鸡”型则是后来受北方阿尔泰语系语言影响产生的。[1]刘瑞则从文献学、知识考古的角度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罗自群;;从汉语方言“鸡公”“公鸡”看动物名词雌雄南北异序的成因[J];方言;2006年04期
2 罗勇,李剑;宁都县石上村“割鸡、担灯”民俗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刘瑞;;“雄王”、“雒王”之“雄”、“雒”考辨——从南越“雄鸡”木简谈起[J];民族研究;2006年05期
4 罗勇,刘东荣;道教与赣南客家人的丧葬礼仪——以于都县为例的研究[J];宗教学研究;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潇潇;;国际化:以民族志书写的名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丹麦电影的主题突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沙丹;刘桂宏;;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8期
3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应杰;;论巴塘弦子舞蹈“传统·典范组合课”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卢剑锋;;“民族志”与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研究初探[J];今传媒;2008年07期
6 张翠霞;;多维视野中的“歌”与“歌会”及其文化阐释——剑川石龙白族调与石宝山歌会的调查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王琰;;民族志在电视国际传播受众研究中的运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李银兵;甘代军;;文化的记忆、复兴与反思——关于花腰傣花街节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于向东;刘俊涛;;“雄王”、“雒王”称谓之辩管见[J];东南亚研究;2009年05期
10 徐方宇;;试析越南公祭雄王的理据[J];东南亚研究;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郭云忠;;法学实证研究的种类及其地点选择[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吴成立;;民间组织与宗教:藏区乡村的社会控制——以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为例[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3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为民;汉语性别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4 杜倩萍;当代中国草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吐尔地·卡尤木;维村社会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张雯莉;劳燕分飞为哪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雷晴岚;(亻革)家“哈冲”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赵鹏;泸沽湖畔走婚文化的当代抉择[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刘学武;生态移民中政府权威与民间社会运作体系的互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李利;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贫;那卡壮族“戒邦”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贤军;广西白裤瑶村落体育文化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孟振兴;大瑶山盘瑶木薯酒工艺的科技人类学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唐仕军;q"土窑工艺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马小平;人类学视野下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程璇;枣庄方言名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方世勇;文化权力合法性建构的情境与过程[D];吉林大学;2011年
8 黄一川;“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佛教仪式中的交换[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翟清菊;仪式与礼单:农民随礼行为中的互惠原则[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兵强;村落社火活动的文化功能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邦新;论汉语方言中“中心语—修饰语”的反常词序问题[J];方言;2000年03期
2 麦耘;;广州话的“异式词”[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3 陈桥驿;《水经注》记载的广西河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4 陈桥驿;《水经注》版本和校勘的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5 欧阳觉亚;;运用底层理论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关系[J];民族语文;1991年06期
6 武自立;云南省广南县嘎苏话初探[J];民族语文;1994年02期
7 陈桥驿;《水经注》之误[J];中国地名;2001年04期
8 林伦伦;;试谈广东诸方言倒序词产生的原因[J];汕头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9 刘茂真;《水经注》记述西江水系一些河流的源头和流向有谬误[J];广西地方志;2002年04期
10 李如龙;;论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J];语文研究;198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玲;谌娟;;彝族灵魂面面观[J];知识经济;2010年24期
2 张安礼;;试析孔子鬼神观之合理内核[J];蚌埠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3 叶晓川,焦利;天人之间:鬼神观与法文化——以传统为视角[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李笑频;;论人类学人观研究的物、人、心之维[J];思想战线;2010年06期
5 赵旭东;罗涛;;整体性理解习惯法——围绕彝族的文化观念而展开的法律人类学讨论[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04期
6 王黎明;;先秦儒墨道死亡观比较研究[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王黎明;;墨子“天志”、“明鬼”思想积极意义分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刘倩;;人类学视域下的《共产党宣言》[J];华章;2010年18期
9 ;相信鬼神的青年有二成[J];中国青年研究;1994年Z1期
10 蔡惃;瑶族源流探索[J];民族论坛;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蒙爱军;;谈水家鬼神观与《水书》五行观中的认识结构[A];水家学研究(二)——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及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89年
2 蒙爱军;;水书阴阳五行观的认识结构[A];水家学研究(四)论文集[C];2004年
3 田延峰;;秦始皇的求仙活动及思想[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淑新 余亚斐;论孔子“鬼神”观的人文意义[N];光明日报;2006年
2 陈训先;论粤东畲族的族源及其图腾崇拜(上)[N];潮州日报;2011年
3 陈训先;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N];汕头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黄保才 洪和胜 周薇薇;茅畲:别样年味漫山乡[N];台州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吴孝武 庄严 伊洁;畲歌传统的民间守望[N];福建日报;2005年
6 本版编辑 市、区联合调研组 课题指导 陈建寿 饶作勋 张天洲 课题负责 张树淳 课题组成员 曾庆腾 竭锦洲 赖容 张永湘 谢永星 李栋渊;洋畲经验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N];闽西日报;2008年
7 陈训先;论粤东畲族的族源及其图腾崇拜(下)[N];潮州日报;2011年
8 谢重光;宋元之际赣闽粤边的畲客关系[N];光明日报;2003年
9 陈训先;潮汕传说时代的图腾崇拜[N];潮州日报;2010年
10 陈爱民;游离在虚幻世界的边缘[N];中国审计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2 郎晓玲;十八、十九世纪中英鬼小说主题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海滨;春秋战国时期的鬼神观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瑜;圣人思道的光芒[D];西北大学;2008年
3 赵中华;“三礼”鬼神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会珍;《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中宋人的鬼神观解读[D];安徽大学;2011年
5 蒋义友;基督教“爱”的伦理对人格主体现代性建构的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黄军山;张楚廷5I课程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基东;东山瑶的时空观与人观[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海凤;袁枚《子不语》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9 刘茜;天人之间—孔子思想的神学精神探析[D];四川大学;2004年
10 郝华;《聊斋志异》与《搜神记》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52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52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