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的信仰——纳西族“七星披肩”的宗教解读
本文关键词:背着的信仰——纳西族“七星披肩”的宗教解读 出处:《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七星披肩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它一般用整块纯黑色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缝着黑边,下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自圆心下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学术界大都从民族学的角度揭示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的勤劳勇敢之意。纳西族服饰几经变革,千年不变的是传承下来的七星披肩。七星披肩除了御寒、耐磨的实用功能以及装饰功能外,也承载着渊源、厚重的文化底蕴。本文从宗教学的角度解读七星披肩的宗教文化内涵。
[Abstract]:Cape Seven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Lijiang Naxi Women's clothing. It is usually with a piece of pure black sheepskin, cut for the above circular, upper stitched black edges, the circular disc cloth nail seven with one horizontal, drooping from the center two white ribbon sheepskin, on behalf of the Big Dipper, commonly known as "the night" the academic circles are most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ology reveals the Naxi Women and the industrious and brave meaning. The Naxi dress has changed several times, unchang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s handed down. Cape Seven Cape Seven in addition to cold, wear practical function and decorative function, but also carries the origin,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e connotation of religious cultur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pe Seven from the religious point of view.
【作者单位】: 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分类号】:K892.3
【正文快照】: 纳西族为了适应游牧、征战、迁徙的生活,他们的主要服饰多用皮毛制品。唐宋时期,纳西族男女就“皆披羊皮”。丽江纳西族服饰中最富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就要算是七星披肩了。古老的东巴经《迎东格神》中有这样的描写:“天地动,生两兄妹,结缘成一家,牧养白绵羊,用羊毛做衣衫披毡,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杨杰宏;纳西族黑白色彩崇拜[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启睿;和秀梅;张积家;;彝族、白族和纳西族大学生的基本颜色词分类[J];心理学报;200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绍明;康南石板墓族属初探——兼论纳西族的族源[J];思想战线;1981年06期
2 乌恩溥;《周易》星象通考(二)[J];周易研究;199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庚胜;纳西族东巴文化与东巴经[J];中国民族;2003年03期
2 ;马帮[J];西藏人文地理;2005年06期
3 和钟华;;两点体会[J];华夏地理;1987年02期
4 和力民;;读《西藏舞蹈与民俗》有感[J];西藏艺术研究;2007年02期
5 陈霞;;浅论东巴文化中的灵魂观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齐文;;分享快乐 传承文化——纳西族少儿民族艺术传承基地共建纪实[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0年02期
7 李晓蓉;纳西族圣典——东巴经[J];云南档案;1999年01期
8 于长江;神性与美——东巴文化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J];艺术评论;2004年05期
9 杨福泉;丽江古城纳西和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整合[J];思想战线;2005年02期
10 陈霞;;追求生命本源的灵魂观——探析纳西族的东巴文化[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复观;;纳西古文化与汉(吴)文化的情结及徐霞客丽江之行的文化影响[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杨海涛;;守望民间,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与发展个案研究[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木桢;赵庆莲;;论云南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徐发苍;;试论三江并流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祁春英;;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与原始文化遗存的关系[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燕;;旅游业的发展对丽江古城社会文化的影响[A];2005年滇黔桂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协作区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黄实;;杨升庵、徐霞客与云南——兼刍议丽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和汉中;;试论徐霞客与木增的人格魅力 提升丽江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含量[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朱耀琪;;徐霞客与丽江旅游文化开发[A];徐霞客与丽江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和慧仙;瑰丽文化彰显独特韵味 民族风情尽现古城魅力[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2 赵晓霞;杨一奔:为传承东巴文化而奔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3 王炜;丽江变调[N];财经时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张琨邋实习记者 李铎业;丽江木府:纳西的“紫禁城”[N];西部时报;2007年
5 杨福泉;以更广阔的视野研究摩梭(纳)文化[N];中国民族报;2006年
6 奚冬琪;“绝不能让这些文字变成天书”[N];人民政协报;2007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郑蕾;丰富节庆内涵,,打造节庆品牌[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任晶晶 武翩翩;重视保护民族传统文化[N];文艺报;2007年
9 刘敏;“原真”的丽江哪儿去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江世震;丽江民营企业保护传承东巴文化唱主角[N];云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赵桅;发展的反思[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艳;“土”与“雅”的享受[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朱永强;丽江鲁甸新主村纳西族祭天仪式及其功能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61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61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