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争论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7-12-31 22:11

  本文关键词:“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争论之我见 出处:《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民族 族群 去政治化 文化化 多元一体


【摘要】:马戎教授关于"族群问题去政治化"的主张,主要建立在两个方面的理据上:第一,"民族"和"族群"是两种不同的认同群体,需要区别加以对待;第二,"文化化"和"政治化"这两种引导族群关系的政策导向会产生不同的政治后果,前者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后者则相反。对于这两个方面的论据,批评者们都提出了明确的反驳意见。本文作者认为,马戎关于"民族"和"族群"是两种不同认同群体的看法应该得到认可,但其提出的"族群问题去政治化"的看法则有可待商榷之处;"族群"问题不应该也确实难以"去政治化";"族群"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是"多元"和"一体"之间的关系。
[Abstract]:Professor Ma Rong on ethnic issues to the political "idea, mainly based on two aspects: firs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nation "and" ethnic group "are two different identity groups, need to distinguish to treat; second," culture "and" political "of the two guide of ethnic relations the policy orientation will produce different political consequences, the former is conducive to the" national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the latter is opposite. For the two aspects of the argument, critics have made a clear rebuttal.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Ma Rong of" nation "and" ethnic group "are two different identity the group views should be recognized, but the proposed" ethnic problems to the political "view is questionable;" ethnic group "problems should not really difficult to" Depoliticization ";" ethnic group "and" nation "should 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ple "and" integration ".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2004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马戎教授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①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马戎教授对1949年以后中国政府实施的以“把族群问题政治化和制度化”为特征的民族政策明确进行了批评,提出以“把少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J];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2 纳日碧力戈;全球场景下的“族群”对话[J];世界民族;2001年01期

3 翟胜德;“民族”译谈[J];世界民族;1999年02期

4 陈玉屏;;民族问题能否“去政治化”论争之我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7期

5 王希恩;;也谈在我国民族问题上的“反思”和“实事求是”——与马戎教授的几点商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1期

6 朱伦;西方的“族体”概念系统——从“族群”概念在中国的应用错位说起[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7 马戎;;引用文献不能断章取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印度“民族构建”的评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丽;裴圣愚;;浅谈民族问题“去政治化”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年04期

2 顾华详;;论哥本哈根协议的法律价值——兼论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法律措施的完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杜靖;;人类学与和谐社会建构——论我国设立人类学一级学科的必要性[J];创新;2008年05期

4 哈曼;;论城市多民族和谐社区的构建——以南京七家湾、评事街社区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方建移;;我国民族政策的传播学思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6 卢阳凌冰;;浅析当前我国民族政策的导向之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0期

7 孟伟根;;我国各民族名称的英译问题[J];辞书研究;2006年04期

8 王传发;;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切实做好民族工作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9 熊坤新;卓然木·巴吾东;;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关于民族概念问题研究述评[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0 杨晓萍;;印度东北部民族问题的政府治理及其启示[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马明良;;民族关系与和谐社会——以穆斯林民族与非穆斯林民族关系为例[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一集)[C];2006年

2 刘新利;;试论全球化时代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A];新闻学论集第27辑[C];2011年

3 海路;徐杰舜;罗彩娟;;族群理论研究文献回顾[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4 周大鸣;;关于中国族群研究的若干问题[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5 吕燕平;;社群与族群[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6 李辽宁;;多学科视角下的“去政治化”话语评析——兼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A];海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2013年)论文集(下)[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鹏;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怀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吴亮;中国少数民族群体性事件及治理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建华;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美国民族理论与政策评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闵长虹;凝聚、变迁、提升:中华民族精神论纲[D];复旦大学;2011年

10 胡昂;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巧岚;参与式发展:程阳桥景区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武应明;改革开放以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汪静;伊斯兰教对和谐乡村社区建设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4 陈小娇;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卫春;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彦春;民族群体性事件防控机制的立法对策[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张婷;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内蒙古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金彦龙;民族身份背后的利益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杨西;社会建设视阈下城市多民族社区建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郭建民;政治学视野下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 group)释义的辨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张爱民;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述评[J];南开学报;2000年03期

5 徐杰舜;论族群与民族[J];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6 郝时远;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义与应用[J];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7 郝时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关系[J];民族研究;2005年03期

8 马戎;;民族研究的创新需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9 郝时远;中文语境中的“族群”及其应用泛化的检讨[J];思想战线;2002年05期

10 郝瑞,杨志明;论一些人类学专门术语的历史和翻译[J];世界民族;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兰;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政策的一个重大变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2 夏立明,朱企泰;与时俱进的民族区域自治[J];阴山学刊;2003年05期

3 卜建华;;当代民族分离主义兴起的原因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4 高占林;对台湾公投制宪的若干思考[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赵金亮;杨丽梅;;当代民族分离主义探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张宝成;;民族、国家一体:民族国家形态的终结?[J];前沿;2011年05期

7 黄达远;;从民间策略看新疆族群关系——以新疆焉耆为例[J];民族学刊;2011年03期

8 和静钧;;南苏丹“民族自决模式”[J];世界知识;2011年08期

9 周典恩;;中文语境里“民族”与“族群”混淆原因解析[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10 王英津;;论作为自决权主体的“民族”与“人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戎;;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社会发展与文明对话”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曹兴;;国内族际关系问题两种解决理念的分析——多民族关系问题能用“去政治化”解决吗?[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杨学林;;从东西部伊斯兰教的差异看东部伊斯兰教秩序的重建[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4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2集)[C];2007年

5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A];2006民族宗教问题高层论坛暨甘肃研究基地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赵富荣;张R箈C;;佤族《司岗里》神话与古濮人的迁徙[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吴晓萍;蒋桂东;;从族际通婚看当代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徐飞;;GDP、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9 胡月;;流行色是绝对商机[A];2001-2003中国流行色优秀论文集[C];2003年

10 李建民;;基于生态视角的农业生物技术创新联盟研究[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关凯;民族“去政治化”:一种被挑战的理论?[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古琴;雪顿节:让旅游“文化化”的启示[N];西藏日报;2009年

3 熊彦清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 马戎;“文化化”民族关系[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李铱涵;王明珂的贡献与不足[N];中国民族报;2010年

5 李公明;使学生运动“去政治化”的双翼是……如何折断的?[N];东方早报;2010年

6 计璧瑞;一个族群的前世今生[N];文艺报;2011年

7 民革;产业文化化:上海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所在[N];上海科技报;2005年

8 ;坚持旅游发展的人性化 特色化 文化化 科学化[N];阿坝日报;2005年

9 杨耕身;“去政治化”让奥运回归本质[N];东方早报;2008年

10 记者 张孺海 通讯员 陈建雄 王政;整合的内力[N];湖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庆燕;藏族、汉族青少年族群态度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丽明;民族联合途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孙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早期进程研究(1921-1938)[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周典恩;清代台湾拓垦中的族群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张成付;从自决到自治:冷战后世界民族分离主义[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6 许彬;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D];兰州大学;2007年

7 廖小健;战后马来西亚族群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8 程义峰;1938年前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理论的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姜南;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辉;“移风易俗”命题考源[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农圣;一个广西圩镇的兴起发展与族群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杰;台湾政治格局中的族群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刘莹;新马族群政策及其对族群关系影响的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王雷;马来西亚族群政策演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5 王轲;民族交错带城镇—族群系统演化过程响应[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程程;马来西亚“\荺悄锶恰弊迦褐怂ィ阂桓龌俗迦盒怂サ钠羰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金丽楠;多民族村落族群关系演变研究[D];青海民族大学;2012年

8 陈青宇;新加坡族群问题治理及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春宴;族群凝聚的民间宗教文化核心[D];云南大学;2011年

10 于月;边疆民族地区微博中的族群表达与族际交流[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61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61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5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