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丧葬赏赐——从丧礼的仪节透视东汉的丧葬活动
本文关键词:东汉时期的丧葬赏赐——从丧礼的仪节透视东汉的丧葬活动 出处:《人文杂志》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东汉丧葬赏赐是国家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国家为适应丧礼实行的需要,规定了两个等级序列。这两个等级序列是确定丧葬赏赐对象的依据。由于赏赐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不同的丧葬赏赐,即固定的赏赐和特别赏赐。东汉国家丧葬赏赐的物品主要有玉匣、棺具、衣衾和赙赠。东汉国家还为亡故者赏赐葬地。但葬地的赏赐不受赏赐物品的等级序列的约束。葬地赏赐是为了表彰亡故者生前的勋劳,因而,在东汉的丧葬活动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Abstract]:The funeral rewar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funeral ceremony. Two levels of sequence. These two levels of sequence is the basis for determining the object of funeral reward. Due to the different reward object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types of funeral reward. That is, the fixed reward and special reward.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funerals were mainly jade box, coffin utensils.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also gave a burial place for the dead. But the reward for the burial place was not bound by the rank sequence of the reward articles. The burial place was given in recognition of the work of the deceased. In the funeral activities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influence can not be ignored.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古籍所;
【分类号】:K234.2;K892.22
【正文快照】: 东汉时期,国家承袭西汉的制度,为了适应国家丧葬活动的需要继续实行丧葬赏赐。实际上,这种赏赐是国家赏赐的一种,但又同其它的赏赐不同,它是国家丧礼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东汉丧葬赏赐,对认识当时丧礼实施的特点是很必要的。杨树达先生考证汉代丧葬活动时,提及丧葬赏赐。①陈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蓝希琳,罗琼;赣南客家婚俗及其社会文化功能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侯旭东;;中国古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义——尊卑、统属与责任[J];历史研究;2005年05期
3 王盛婷;试说汉碑婚丧词[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4 汪晓云;;仪式及其象征的发生学研究:以酒神祭祀仪式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5 江玉祥;汉画《列女图》与《秋胡戏妻》图像考[J];四川文物;2002年03期
6 吴桂兵;忠县涂井M5与蜀地早期佛教传播[J];四川文物;2002年05期
7 张仁玺;两汉时期的丧葬礼俗考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8 段塔丽;从夫妻合葬习俗看唐代丧葬礼俗文化中的性别等级差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郭善兵;;汉代皇帝宗庙祭祖制度考论[J];史学月刊;2007年01期
10 王立;悼祭文学主题与丧悼文化的精神史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万进;尹湾汉墓简牍论考[D];郑州大学;2001年
2 高一农;汉赋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柏中;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郭善兵;汉唐皇帝宗庙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戴庞海;先秦冠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6 沈t ;南朝陵墓雕刻造型风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5年
7 范志军;汉代丧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谢秉洪;《汉书》考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厚琴;汉代伦理与制度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赵海丽;北朝墓志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元骊;五代礼制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邢培顺;刘向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何丽华;东汉封君、封地考察[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4 宋仁桃;秦汉家庭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5 李庆华;从《史记》、《汉书》看汉代妇女地位及其成因[D];湘潭大学;2003年
6 王盛婷;汉魏六朝碑刻礼俗词语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兰兰;汉代简牍中的私文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孙普阳;汉代妇女的法律地位探究[D];郑州大学;2004年
9 熊煜;中国陶塑艺术特征的初探及历史文化意义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10 佳永馨璃;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意识[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牙含章;;从婚姻丧葬来看风俗习惯的改革问题[J];前线;1964年01期
2 杜昌宏;;“拜年”古今之演变[J];农家之友;2011年02期
3 甘来;;西宁人祭祖与“摆歪”[J];雪莲;2008年04期
4 秦吟;;寒食清明漫说唐[J];华夏星火;1994年04期
5 蔡尚华;;走进古滇国[J];支部生活;2004年05期
6 杨丽萍;;春节习俗之最[J];中国内部审计;2005年02期
7 詹贤武;;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3) 黎族打柴舞[J];新东方;2008年08期
8 陈冰;;从《博物志》中看晋代以前的中国古代民俗[J];文教资料;2009年19期
9 陈放;;中国“秘书”的由来[J];南方论刊;1994年08期
10 萧放;;腊鼓鸣 春草生——腊日民俗的时间意义[J];文史知识;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潘广淑;;丹寨芒筒芦笙文化刍议[A];水家学研究(五)——水家族文明[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阿牛史日;从婚姻与丧葬的变迁到民俗改革[N];凉山日报(汉);2010年
2 但文红;银匠村怎样保护村落文化景观[N];中国文化报;2008年
3 鲁军;“俗节”需要“雅风”[N];解放日报;2009年
4 刘绍容;23项市遗欲申报省级[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5 记者 韩文嘉;衣装上暗藏着民族“密语”[N];深圳特区报;2011年
6 ;哈尼文化“活化石”——哈尼哈吧[N];红河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牛蓁蓁;“鬼”与Ghost—观念差异与跨文化接受问题[D];西北大学;2012年
2 王静梅;赵各庄民俗志—对“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实践与反思[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64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64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