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彝学研究述评
本文关键词:法国彝学研究述评 出处:《民族研究》2012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法国彝学是在天主教的传播和殖民势力的扩张共同作用下促成的学科。它以彝文化一致性为前提,遵循如下原则进行研究:以汉籍为主要依据,结合彝文本和碑文来识别族群,推测历史变迁;对语言进行共时比较研究;以复述传说的方式探讨族源;观察和记录社会风俗习惯;使用体质人类学方法测量人种特征。法国彝学的族群识别,有着早期殖民利益介入的企图,考虑到彝族群内部的文化趋同,隐含了一种文化融合研究重于种族甄别的描述性研究模式。
[Abstract]:French yiology is a common role in the dissemination and the expansion of Catholic colonial forces contributed to the subject. The Yi culture consistency is the premise of follow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to the Han nationality as the main basis, combined to identify the ethnic Yi text and inscriptions, speculated that the vicissitudes of histor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language is discussed; to repeat ethnic origin legend way; to observe and record the social customs and habits; using the method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measuring ethnic features of ethnic identification. The French yiology, has attempted to intervene early colonial interest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ultural convergence of Yi group inside, implies a kind of cultural fusion Research on ethnicity screening descriptive study mode.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山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对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项目编号:09YJC850021) 广东省育苗工程项目“巴黎外方传教会的彝学研究”(项目编号:wym09005) 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在四川的传教和文化活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K28
【正文快照】: 彝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等省,历史上有“罗罗”和“倮倮”等不少别称,包括诺苏、纳苏、尼苏、撒尼、阿细等多个支系,与纳西族、傈僳族、白族、羌族等有着复杂的渊源关系。多数学者认为,彝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共同族源的统一人群,其风俗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别是各支系因迁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上)——以彝族史诗《勒俄特依》的“文本忹录”为例[J];民族艺术;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健;再论南北朝文化对庾信文学影响的几个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2 邓志峰;义法史学与中唐新史学运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张中秋;;中国传统法律的公法文化属性[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盛邦和;陈寅恪:走出“史料学派”[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5 盛邦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三大理论——民族史学的视野[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6 李梅田;关中地区魏晋北朝墓葬文化因素分析[J];考古与文物;2004年02期
7 孙丽;琅琊王氏与南北文化交流[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彭华;陈寅恪“种族与文化”观辨微[J];历史研究;2000年01期
9 张采民;民族融合与隋唐之际诗风的嬗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康震;隋代诗歌的文化渊源[J];求是学刊;199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西朗;唐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赵万峰;二十世纪初(1898-1937)文化守成主义的教育思想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5年
3 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谢建忠;《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对唐诗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蕊;三、四世纪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李鸣骥;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符云辉;《诸儒鸣道集》述评[D];复旦大学;2007年
8 范兆飞;中古太原士族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9 杨建宏;宋代礼制与基层社会控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李瑞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陆路丝绸之路上的胡商[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燕;中晚唐时期司法制度之变化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王春芳;汉晋之际汝颍人物的流布及作用[D];安徽大学;2001年
3 秦竞芝;陈寅恪与新考据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建华;隋炀帝散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文慧科;杜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尹成波;古代经济与法律的互动——以明代为主的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7 林莉;唐代山水意识的历史变迁[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8 边媛;唐代后期法制演变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韩春平;唐代“蒲州—太原”沿线区域文学简论[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贡凤娟;柱国系统和西魏政治[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克·本德尔,付卫;怎样看《梅葛》:“以传统为取向”的楚雄彝族文学文本[J];民俗研究;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1379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79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