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绍明先生的田野实践与田野观
本文关键词:论李绍明先生的田野实践与田野观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李绍明先生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民族学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李绍明先生就不断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长时段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高质量论著,尤其是在藏彝民族走廊研究、武陵民族走廊研究等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推动了我国西南民族学的长足发展与进步。在长期的田野实践过程中,李绍明先生积累了丰富的田野经验和实践感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田野观和田野调查理念,留下了丰厚的学术文化遗产,值得继承和发扬。
[Abstract]:Mr. Li Shaoming i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ethnologists trained in New China. Since 1950s, Mr. Li Shaoming has been going deep into the fields for a long peri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Published and published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works, especially in the Tibetan and Yi nationality corridor research, Wuling national corridor research and other areas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In the long-term field practice, Mr. Li Shaoming accumulated rich field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 understanding. It forms a unique field view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concept, leaving a rich academ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worthy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长江师范学院;
【分类号】:C95
【正文快照】: 作为新中国自己培养出的第一代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一生矢志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调查与研究,为推动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进行大规模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李绍明先生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建树的高质量论文和学术著作,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基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锦;李绍明;;约己以让,持之以恒——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五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李绍明;西南民族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3 李绍明;;论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马林英;;李绍明先生的彝族研究[J];民族学刊;2010年02期
5 李绍明;;略论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J];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6 ;李绍明先生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思想[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7 李绍明;传统社会变迁与民族文化传承——以台湾泰雅人为例[J];思想战线;2003年06期
8 李绍明;21世纪初我国民族学发展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1期
9 伍婷婷;李绍明;;学术与学会的里程——李绍明先生谈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1期
10 李绍明;;费孝通论藏彝走廊[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绍明;;马长寿与藏彝民族走廊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吴其付;;藏彝走廊与遗产廊道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3 陈心林;;先秦至唐宋时期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简论[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3期
4 李绍明;;论武陵民族区与民族走廊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陈心林;;关于构建土家学的管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安琪;;民族文化与博物馆叙事——近代西南的“器物民族志”[J];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03期
7 汪洪亮;;建设科学理论与寻求“活的人生”——李安宅的人生轨迹与学术历程[J];民族学刊;2010年01期
8 王元林;;费孝通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9 李绍明;;略论中国人类学的华西学派[J];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10 王菊;;李绍明的彝族社会学思想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海龙;杨锐;;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2 史慧颖;范丰慧;张劲梅;张庆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A];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刘海龙;杨锐;;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4分会场——风景园林与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压芳;生态博物馆理论在景观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2 刘正发(阿里瓦萨);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王菊;从“他者叙述”到“自我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4 侯阿冰;少数民族价值观的结构、特征及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岳永杰;海南黎族打柴舞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6 罗正副;调适与演进: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D];厦门大学;2009年
7 伍婷婷;变革社会中的人生与学术[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杨清媚;在绅士与知识分子之间[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明博;多元与边缘[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辉;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交流和互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陈东;西南民族中的“送魂”习俗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白杨;旅游语境中民间文化中间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海萍;云南蒙古族体质特征与群体遗传学特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5 严义娟;在内地学习的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与社会适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任屹立;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7 杨若愚;“夷汉杂处”——一座边地古城的政治、族群与文化[D];厦门大学;2009年
8 鄢莹;家园何谓?[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熊江源;藏汉文化背景下的巴当鼓舞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培;贵州省榕江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瑞,范可;中国人类学叙事的复苏与进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李绍明;从川黔边杨氏来源看侗族与土家族的历史关系[J];贵州民族研究;1990年04期
3 詹姆斯·皮科克,黄叶;人类学的未来[J];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02期
4 李绍明;关于凉山彝族来源问题[J];思想战线;1978年05期
5 李绍明;;唐代西爨及昆明的族属问题[J];思想战线;1983年02期
6 李绍明;论民主改革前凉山彝区租佃制的性质[J];思想战线;1991年04期
7 李绍明;邛都夷与大石墓的族属问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8 李绍明;;费孝通论藏彝走廊[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李星星;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J];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03期
10 李绍明;藏彝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1384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384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