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党项与粟特关系论考
本文关键词:中古时期党项与粟特关系论考 出处:《中国史研究》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古时期的党项与粟特关系密切。灵夏党项与六胡州粟特人同受突厥政治文化的强烈影响,在追求共同政治目标的驱使下联合发动六胡州之乱。参与平乱的党项拓跋部借平乱成为唐廷统治党项诸部的合法代表,政治地位居于诸部之上。党项拓跋部建立定难军政权后,夏州地区的粟特人及唐末迁徙于此的粟特人纷纷效力于定难军节度使,或执戟于外,或侍奉于内,为定难军职官系统中的重要成员。定难军政权成为西夏王朝后,随着王朝疆域的扩大,灵州、凉州、沙州等地的粟特人后裔都成为王朝属民,身份各异,黑水城也出现了粟特人后裔的身影。双方关系的转变突出反映了西北政治格局中党项势力的崛兴与粟特势力的衰落。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ngxiang and Sogte in the Middle Ancient period was close. The Lingxia Dangxiang and the Sihuzhou Soutes were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Turkic political culture. Driven by the pursuit of the common political goal, the government jointly launched the chaos in Liuhu Prefecture. The Ministry of Tuoba of the Party item, which took part in the peaceful chaos, became the legitimate representative of the various ministries of the Tang Dynasty ruling Party by virtue of the Ping chaos. The political status was above the ministrie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ngzhouba military regime, the Sogans of Xia Prefecture and the Sogitans who migrated here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served in many ways, or held the halberd outside, or served in it. After Dingan military regime became the Xixia dynasty,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territory of the dynasty, the descendants of the Sogites in Lingzhou, Liangzhou, Shazhou and other places all became the people of the dynasty, with different identit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highlights the rise of the party and the decline of the Sogel in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Northwest China.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89
【正文快照】: 中古时期的党项在从部族到藩镇、王国、王朝的政治演进过程中,与其周边诸族存在着密切的政治、军事交往。通过与周边诸族的交往,党项改变了自身的地缘政治环境,逐步成长为雄踞西北的独立政权。新世纪以来,学界深入探讨了中古时期党项与周边诸族的政治关系、文化交流,#174;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元林;《西夏光定未年借谷物契》考释[J];敦煌研究;2002年02期
2 党新玲;五代敦煌粟特人医家史再盈[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3 彭建英;;东突厥汗国属部的突厥化——以粟特人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研究;2011年02期
4 戴应新;有关党项夏州政权的真实记录——记《故大宋国定难军管内都指挥使康公墓志铭》[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5 周伟洲;陕北出土三方唐五代党项拓拔氏墓志考释——兼论党项拓拔氏之族源问题[J];民族研究;2004年06期
6 黄兆宏;七至九世纪吐蕃与党项关系述论[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7 黄兆宏;;党项与吐谷浑关系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王静如,李范文;西夏文《杂字》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1997年02期
9 佟建荣;;西夏后妃宗族考[J];西夏研究;2010年02期
10 叶·伊·克恰诺夫;崔红芬;;《俄藏黑水城西夏文佛经文献叙录·绪论(2)》[J];西夏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琳;五代十国的流民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项晓静;;刘仁轨研究三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曾良;;明清小说词语俗写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周阿根;;任景述墓志录文校补[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5 邢铁;;唐宋时期“同居合活”家庭简说[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陈铁民;;梁s櫮怪居胩平靠剖栽游腫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张丽;;隋至初唐嘉遁之风与汾阴名士王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刘矩;;高句丽三权并存制研究[J];北方文物;2009年01期
9 宋卿;;唐代东北羁縻府州职官考[J];北方文物;2009年01期
10 李明杰;论善本观的形成[J];图书与情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涤宇;;街头文化的空间基础——历代《清明上河图》中街道空间结点与相关生活场景分析[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2 刘浦江;;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3 王腾;;隋唐五代西域罗氏流寓中国与敦煌罗氏家族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4 赵晓星;寇甲;;西魏至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的史姓[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5 冯金忠;;唐代河朔藩镇武职僚佐的迁转流动——以与中央朝官间的流动为中心[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6 崔红芬;;略论西夏的原始宗教与佛教的关系[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李晓敏;;从《太平广记》看隋唐民众的佛教信仰心态[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五卷)[C];2006年
8 黄楼;;唐宣宗朝地方政局初探[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9 杜文玉;梁丽;;五代时期畜牧业发展状况初探[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10 拜根兴;;初唐将领王文度事迹考述——兼论唐与百济、新罗的关系[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华;毕沅及其幕府的史学成就[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汪家华;唐代长史述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春明;唐朝四方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袁志鹏;论唐代三受降城和盐州城的修筑[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黄杰华;汉藏宝,
本文编号:1423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42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