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论西南民族共生教育中“礼”之内核

发布时间:2018-02-16 06:05

  本文关键词: 共生教育 “礼” 礼教 西南民族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共生教育"是西南民族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它强调了个体生长过程中人在自然/人文关系结构中的共融、和谐,表现在三个维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互渗与共融,合一而不对立;在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同一;在不同文化之间关系上的和而不同。"礼"连接了这三个维度的共生关系,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作为"共生教育"中的礼,其基本特征为:植根于西南民族的日常生活中("礼源于俗")、外显于礼俗社会中的器物("礼形于器")、操演于西南民族各种仪式性教育中("礼融于仪"),并具有公共性特征。
[Abstract]:"symbiotic education" is the main feature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southwest China. It emphasizes the integration and harmony of human beings in the structure of natural / human relations in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growth, which is manifested in three dimensions: the mutual infil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Unity without antagonism; unity in human and social relations; harmony and difference in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Rites" connects the symbiotic relations of these three dimensions and always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As a rite in "symbiotic education",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re as follows: root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southwestern nation ("courtesy originates from vulgarity", it shows the utensils in the society of etiquette and custom ("ritual form in the instrument"), and it is performed in all kinds of ceremonial education of the southwest nationality ("the ceremony melts into the instrument"), and it has the public characteristic.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基金】: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西南民族共生教育指标体系研究”(09SKB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南方喀斯特山地民族蚕丝文化综合研究:以白裤瑶为个案”(10YJA85001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蒋立松;吴红荣;;西南民族共生教育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06期

2 徐书业;韦玉娟;;从原生走向共生:人类教育范式的演化历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万信琼;;人本主义与草根立场——论陈凯歌的《赵氏孤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3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J];安徽文学论文集;2005年00期

4 刘建;;舞蹈身体元语言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黄映恺;;书法审美规范略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许超;;信仰下的现代包装设计尺度论[J];包装学报;2010年02期

7 刘雪滢;;悲剧结局与民族心理——莎士比亚与关汉卿的一点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侯宏堂;;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践论美学的自我反思[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邰文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观[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李瑞瑞;;异化劳动与美的创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黄裳裳;;理解“典型环境”观念的理性基础及多元视角[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胡健;;梁启超美育思想新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小田;;“一日史”的意义——论历史要素谱系与整体史[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戴向东;中日传统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杨明娇;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公民教育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姚会涛;《红楼梦》情本思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堰妮;论迁徙自由权[D];南昌大学;2010年

5 宋文娟;东巴文字的构形艺术及其平面设计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晴;中日传统家具装饰图案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肖;中日传统家具审美意识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8 苏文静;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阴文燕;农村从土葬到火葬的道德理由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陆肖智;李泽厚后期美学思想的重心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诗亚;;共生教育论: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1期

2 鲁洁;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J];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3 衣俊卿;马克思思想:人之存在的文化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晓杰;“礼失而求诸野”——“现代性”政治文化解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 王平文,,徐善珠;谈士执麈是“礼”说质疑──兼议清谈的成因与追求[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4年01期

3 本刊编辑部;新年送“礼”——写在本刊部分栏目变更之际[J];云南消防;1996年01期

4 姚俊廷;关于“礼”的法理学思考[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5 段振虹;团长送“礼”[J];兵团工运;2003年04期

6 乔健;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的“礼”内涵新探[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7 周玉民;吴富荣见“礼”心不动[J];党风与廉政;1994年08期

8 郭庆晨;表扬的“副”作用[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4年12期

9 师保明;“理”与“礼”的感想[J];政工学刊;1994年09期

10 刘文静;荀子的性恶论及其法治倾向[J];政法学刊;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立松;吴红荣;;西南民族共生教育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A];“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文轩;陈亚莉;;浅谈儒家的尊老文化[A];陕西老年学会——新教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讨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孔德立;;始者近情,终者近义——子思诠释仁义的理论基础[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周晓燕;;青铜时代——乐舞的神化与人文启蒙[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5 宋祖红;;儒学对土家族伦理道德的影响[A];中国民族学会第七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杨慰;;论孔、孟的财富思想及其分歧[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泓峻;;从“人性恶”这一前提看荀子礼教思想的人本主义内涵——兼谈荀子与弗罗依德思想逻辑的相通性[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黄维华;;“谷”与《诗经》中三首女性悲怨诗[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9 董平;;儒家道德的根据[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毅;傅晓微;;“美善合一”是中国美学特点吗——60年美学的理论基石还是理论盲点(提纲)[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涛;新春为百姓送好“礼”[N];东北电力报;2009年

2 中华;现代白领以“礼”服人[N];中国妇女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欧维佳 实习生 唐浩轩;“礼”赢天下 打造美丽南充[N];南充日报;2010年

4 李显冬;中国古代的“礼”[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马小红;网开一面与“明刑弼教”[N];法制日报;2010年

6 周来军;青岛市北警方为返城民工送“礼”[N];人民公安报;2009年

7 记者 赵毅 记者 杨志望;安南送“礼”,鲍卿还以“饶口”辞[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8 大连大学人文学院 魏刚;从《明史·列女传》看背离贞节礼教的社会“逆流”[N];光明日报;2002年

9 媒体人 长平;礼仪之邦的崇洋媚外[N];南方周末;2008年

10 ;成人“礼”?法为过18岁生日公民订报[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彤;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D];浙江大学;2005年

2 李燕;共生教育论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自慧;礼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4 达恒(Gbur Adam);论荀子、霍布斯人性论的差异[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亮;继承五四和扬弃五四[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吴晓红;中国古代女性意识——从原始走向封建礼教[D];苏州大学;2004年

7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关军;内涵与价值:贵州占里共生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李运奎;共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松;汉魏六朝美色赋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4 雷文莉;《新青年》的孔孟观[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5 梁亮;先秦儒家德治教育思想体系论要[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朱丽娟;元杂剧中的才子佳人爱情戏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琴琴;传统之“礼”及其现代价值[D];苏州大学;2007年

8 王聪聪;清代中期宗族犯罪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9 蒋海松;探寻中国法的“精神”[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盖志芳;民国礼学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14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514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7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