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命名习俗的汉化倾向与族群认同
本文关键词: 蒙古族 命名习俗 汉化 族群认同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传统的蒙古族命名制度的内在结构具有草原游牧文化的特征,近现代以来,蒙古族命名习俗出现了汉化倾向,这是族群文化融合的结果。当代蒙古族个体身份的自我认同出现了对于空间地域的描述,代替了族群的来源和文化属性。这是自清代以来受汉族移民冲击而导致的文化变迁结果。
[Abstract]: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Mongolian naming 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storal nomadic culture. Since modern times, the Mongolian naming custom has shown a tendency of Sinicization. This is the result of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ethnic groups. The self-identification of the individual identity of the contemporary Mongol appears to describe the spatial region. It replaced the origin and cultural attribute of ethnic groups, which was the result of cultural changes caused by Han immigrants since the Q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部;鞍山师范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5年项目“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项目编号:04BMZ010)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梁茂春;论族群内部的异质性:以广西大瑶山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志华;谢雪娇;;唐卡符号在社会变迁中的建构与解读——以德格八邦噶玛噶孜唐卡画的田野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赵曦;赵洋;;全球化视野中羌族释比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对话分析——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中)[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吴建冰;李作华;;稻作文化旅游与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5 廖莹;;以城市雕塑为例阐释地域性公共艺术建设的意义——黔东南地区下司县入口城市雕塑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5期
6 姚尧;;隐藏在表象下的日本国民性解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7 余亚斐;;荀学与西汉儒学之趋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孙立梅;富红秋;;东北草原民族服饰中所体现的契丹捺钵文化精神[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何小平;;论苗族作家龙宁英创作的审美人类学诗学特征[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徐祖澜;;明代“以法治腐”的文化解释[J];北方论丛;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刘春;;解析传统图形与现代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的契合——以传统悬鱼造型图案在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中的运用为例[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3 周敏浩;刘彦蕊;;社会变迁的基本理论范式与表现形式评述[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李红军;;佤族传统民俗中的互惠及其社会功能初探[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史艳兰;;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石林景区导游词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6 杨孝鸿;;斗鸡及其内在的文化意义与社会时尚——以南阳英庄汉画像石《斗鸡图》为中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宝力格;盛明光;黄金;;论草原文化[A];中国·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9 何生海;;草原文化与陇右文化的亲和——以天水移民为研究视角[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10 江荻;;藏语声调形成的过程与社会历史系统状态[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6 马京;云南兴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燕华;大学科研合作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盛毓;论学校管理中的文化自觉及其运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韦惠文;麽文化视野下的壮族民间生育礼俗[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胡美术;生计转型视角下的蓝靛瑶传统纺织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罗美玲;从宗族仪式到民族节日[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兰春;南丹白裤瑶拉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乃华;;《华夏边缘》前后[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2 ;《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1-4期(总第77-80期)总目录[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4期
3 鄂崇荣;;多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变迁——从土族神话传说看民和土族认同的历史变迁[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朱和双;;明清以来滇中地区的巫蛊叙事与族群认同[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5 刘军凤;草原上精美的石头─—记蒙古族新闻工作者布和朝鲁[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1997年03期
6 陈志明,罗左毅;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马来西亚为例(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晓克;树德传统千秋事——评《蒙古族传统美德》[J];蒙古学信息;2003年01期
8 木仕华;;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现今与历史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9 黄光健;;论近代沧源佤族的族群认同[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10 艾丽曼;;文化变迁下族群认同的多重表述——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格斯;;“蒙古族传统游戏,棋牌玩法的教学研究”实施方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2 苏布德;;2008年下半年“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总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3 乌林花;;2007年下半年《蒙古族传统民俗与幼儿生活相结合的研究》总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4 乌林花;;2008年上半年《蒙古族传统民俗与幼儿生活相结合的研究》总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5 苏年布德;潘萍;乌达巴拉;;“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于研究”阶段性总结 2007年9月——11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6 乌林花;温都尔木乐;段其木格;;子课题《蒙古族传统舞蹈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总结 2007年9月——12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7 陶格斯;;“蒙古族传统游戏棋牌玩法的教学研究”终期实验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8 金图雅;乌兰图雅;;论文《浅谈蒙古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幼儿教育中的运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9 麦丽素;李其木格;;《浅谈蒙古族舞蹈教学应从培训幼儿的兴趣着手》[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10 陈山;;蒙古高原及其邻近地区蒙古族茶用植物的研究[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邹万银;蒙古族古典家具[N];内蒙古日报(汉);2004年
2 邹万银;话说蒙古族家具[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3 邹万银;蒙古族家具[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4 贺希格陶克陶;蒙古族舞蹈艺术理论与莫德格玛[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周诚;做好强县富民文章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N];甘肃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阎春霞 实习生 高宏鑫;用镜头展示草原文化魅力[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6年
7 索伦格;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N];酒泉日报;2006年
8 邹万银;蒙古族瑰宝———风旗与白骏[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9 邹万银;马奶酒诗话与史话[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10 记者 咏梅;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我区有17项入选[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丽曼;我心依旧:青海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2 艾清;牛录—新疆锡伯族族群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潮鲁;蒙古族长调牧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萨础拉;蒙古族当代话剧文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王海荣;蒙古族好汉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曹道巴特尔;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桑郁;云南通海蒙古族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娜日苏;近十年基督新教在内蒙古蒙古族中的传播[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吴日娜;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二重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3 沈利玲;蒙汉族初中生数学学习策略及其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薛晓辉;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经济文化类型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胡春香;论蒙古族习惯法与刑法的冲突与调适[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沙仁花;蒙古族缝制品的纹饰工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7 逯静;蒙古族酒具技术浅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宝永;《蒙古—卫拉特法典》中的刑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9 赵才全;居住在蒙古国的内蒙古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常宝;蒙古族茶文化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470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547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