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崇尚和谐社会生态审美意识在当下壮民族地区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考察——布洛陀文化在当下生态文化建设中的意义作用探析之四

发布时间:2018-03-03 01:23

  本文选题:审美意识 切入点:社会生态 出处:《小说评论》2013年S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一、壮族先民和谐社会的生态审美意识的主要内涵都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生活里的人们自从降世起就必须面对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关系的成员,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甚至不同的生物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Abstract]:First, the main connotations of the ecologic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of the ancestors of Zhuang nationality all say that man is a social animal and the sum total of all social relations. People in real life have had to face member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since they were born. It includes complex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ople,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between families and families, and even among different biological members.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基金】:2012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编号:201204LX081)
【分类号】:G122;C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迪楼;;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陈一智;刘丽;李强;;《消失的地平线》对构建和谐旅游的几点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3期

3 古开弼;黄兰秋;;广东现存明清时期涉林碑刻的生态文化透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胡牧;;苗族神话的生态美学意蕴[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刘玉清;科技期刊的生态位与差异化生存之道[J];编辑学报;2005年03期

6 覃健;;从范式转变中看待生态美学的出现——略论生态美学的历史性意义[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7 闫永利;田家怡;;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建设[J];滨州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余谋昌;生态文化是一种新文化[J];长白学刊;2005年01期

9 王丛霞;生态文化:科学与人文走向融合的文化[J];长白学刊;2005年04期

10 闵正威;谢登斌;;生命:学校文化的生态意蕴[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李中赋;;关于我国学术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凤才;;和谐发展: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3 张敏;;清水江流域林业生态文化研究[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章汝先;;论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深层原因与根本出路[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5 张晓静;;钢铁企业安全管理文化的拓展[A];2009’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安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吕一河;傅伯杰;陈利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从两难到双赢及其现实途径[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韩喜平;李恩;;生态文化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荣华;南山牧场区域生态文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2 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曲新艺;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宫长瑞;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高宏星;低碳社会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戴嘉艳;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延超;民族体育的生态与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9 李静;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建构[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张维骏;生态医学思想下的中西医病因学比较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静;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及对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舒爱华;我国生态旅游行政执法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3 曾燕;龙图腾的审美记忆与隐性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许莹莹;侗族风雨桥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李会勤;生态文化自觉探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玲;“十七年”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女性批评[D];南昌大学;2010年

7 武静;生态文明视野下林业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于帆;马克思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探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罗臻辉;历史文化地理视野下的清水祖师信仰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浩;旅游影响下的元阳哈尼梯田传统生态文化保护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爱萍;;论日本的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徐静波;;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J];日本学刊;2008年05期

3 梁艳;;从牡丹和樱花看中日审美意识的差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4 杨红;王景杰;;论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与文化特性[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方爱萍;;论日本民族的“物哀”审美意识[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傅霞;邓红霞;;观日本之“净”处[J];成功(教育);2010年11期

7 柳珂;王晓赛;;从花道来看佛教对日本人审美意识的影响[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2期

8 吴世宁;;新疆的地域文化及审美意识[J];美术观察;2011年06期

9 马慧婕;;从日本料理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S2期

10 阳晓儒;;壮族古代审美特征试论[J];广西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靳怀X>;;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与水[A];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9年

2 者丽艳;;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汤恩佳;;在云南昆明“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伦理”研讨会上的讲话[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南永前;;图腾文化给现代人类的重要启示[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5 宋国彬;;“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可持续”行为与认知[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6 马鸿;;中国古代传统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蕴[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谈新敏;;中原传统文化与公民意识[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8 覃乃昌;;布洛陀文化体系述论[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10 吕良弼;;前言[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郜蓉;传承和挖掘清明文化内涵[N];山西政协报;2008年

2 单国友;说和谐[N];团结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杨玲邋曹植勤 实习生陆有芳 侯少华;南宁庙会春意浓(上)[N];南宁日报;2008年

4 赵思梅;以“三乐”文化营造温馨家园[N];杭州日报;2007年

5 任彤;巴黎人的礼貌[N];财经时报;2008年

6 上海 沈杰 王咏梅;知物哀美[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曲哲涵;给旧物市场一席之地[N];人民日报;2007年

8 何丰伦;家庭相传能否承扬传统文化[N];西部时报;2005年

9 整理 本报记者 王宁;中国春节申遗底气不足[N];北京科技报;2007年

10 肖昌琦;让和谐社会的目标地方化[N];徐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海龙;传统“和”文化与和谐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冯梅;技术文明论[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金忠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戚畅;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及其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小雅;从“卡哇伊”现象来观察“卡哇伊”审美意识[D];外交学院;2011年

2 周晓飞;从和服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D];山东大学;2013年

3 孙雯;从衣食住看日本人审美意识的对立性[D];辽宁大学;2013年

4 何昕;日本人的色彩意识与自然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白洋;日本猫文化[D];辽宁大学;2013年

6 李萍;壮族末伦文化及其产业化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07年

7 吴宝龙;当代中国主体性文化精神的塑造[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洪菲;日本花道文化传承与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金玲玲;“和合”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梅章华;网络文化伦理文化探析[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589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5589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3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