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
本文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
时间:2011-04-07 08:35:15 来源:安徽民宗 作者:普丽春 点击数: 【字体:】
普丽春
对一个民族来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基本的识别标志, 是维系该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导致许多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发生着急剧的改变。世界似乎朝着同一种经济模式、同一种物质需求、同一种价值观念发展, 人们忽略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习俗、不同生存价值观等等区别。因此, 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一) 文化遗产的概念
文化遗产是在20 世纪70 年代界定的新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给人类生存和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和变化。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谐调, 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2 年倡导并缔结《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要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应具有以下任何一种特质: 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 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 对建筑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能为一种现实的或为一种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可作为一种类型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 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 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 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之下容易毁损的地点等。国际组织和社会对于文化遗产大多采用了列举形式表现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显示出人们认识上的逐步深化。
(二)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是反映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人文遗迹、遗物和传统知识及其表达。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个民族近现代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是研究民族历史, 特别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其中, 有些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 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或关于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 该民族的历史文化遗物、遗迹、传统知识及其文化表达形式就会成为研究该民族历史发展的唯一的可以依据的材料, 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文化遗产的表现是否具有物质属性, 可以分为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二者的区分在于其是否具有物质的物理属性。根据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最后文本里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 有时是个人, 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 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 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 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 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社会风俗和仪式, 各种各样的知识和实践,还有各种节庆以及宗教方面的实践和信仰。
基于以上认识, 笔者认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指由少数民族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 它包括了少数民族民间语言和艺术、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民族民间习俗礼仪节庆等方面。往往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法, 依靠特定民族、特定人的展示而存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脱离少数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不脱离具体的民族历史和社会环境, 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活”的显现。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现状及特点
(一) 研究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逐步加强。特别是2005 年3 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随着非文化遗产保
本文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0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60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