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民族文化遗产论坛纪实
本文选题:跨境民族 切入点:文化遗产 出处:《百色学院学报》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2016年5月16日"跨境民族文化遗产论坛"以及百色学院跨境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挂牌仪式在百色学院举行。来自厦门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社科院、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及百色学院的三十多位专家,围绕跨境民族、文化遗产以及跨境民族文化的核心话题,分别从研究对象、学理建构、研究方法、田野经验、研究困境等不同切入点,做了非常生动、深入又具有启发与反思意义的发言。论坛一致认为,中心的成立与国家"一带一路"紧密呼应,将"跨境民族"和"文化遗产"这两个民族学、人类学的重要话题结合起来探讨,必将产生新的研究空间和学术话语。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梳理和探究中国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族群交往、文化实践和家园遗产,将会促进中国-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学术合作,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民族)的文化理解与和谐发展。
[Abstract]:In May 16th 2016, the "Forum on Cross-border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Bose Institute's Cross-border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Center were held at Baise College, Xiamen University,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Yunn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More than 30 experts from the Guangxi Academy of ethnic Culture and Art and the Baise College, focusing on the core topics of cross-border nationality, cultural heritage and cross-border national culture, respectively, from the research object,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research methods, field experience, The forum agree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enter closely echoed the country's "Belt and Road". Combining the two ethnology of "cross-border nationality"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important topic of anthropology, it will produce new research space and academic discourse. By combing and exploring the ethnic exchange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homeland heritag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the cultural exchanges and academ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countries will be promoted.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nationalities).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百色学院;广西社会科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四川大学;《广西日报》;云南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越南民族文学与中国多民族文化研究”(14BWW023)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人口极少数民族城镇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索研究”(15BMZ036) 广西哲社基金一般项目“比较文化视野下壮族岱侬族侬智高信仰研究”(13CMZ002)的阶段性成果 百色学院跨境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果
【分类号】:C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兴球;;中老跨境民族的区分及其跨境特征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方铁;;云南跨境民族的分布、来源及其特点[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栗献忠;;跨境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刍议[J];学术论坛;2009年03期
4 谷家荣;;滇边跨境民族研究六十年的回顾与前瞻[J];学术探索;2010年04期
5 何青颖;;云南跨境民族身份认同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姜永兴;;我国南方的跨境民族研究[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7 刘稚,申旭;论云南跨境民族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01期
8 刘稚;论跨境民族与云南的对外开放[J];民族研究;1992年05期
9 常庆;以新疆和中亚为例看国情变化对跨境民族的影响[J];国际观察;1998年06期
10 格桑顿珠;关注国际风云变幻 重视跨境民族研究[J];民族工作;199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段超;田敏;李俊杰;;共赢之举——加强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尹保生;陈欣;;跨境少数民族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长期战略[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陈文清;陈永香;;浅谈边疆地区的和谐发展与跨境共振——以云南跨境民族为例[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4 邓文云;;浅论中越跨境民族关系[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方铁;张锦鹏;;论西南边疆跨境民族的特点和历史传统[A];2004年度全国世界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河口县委宣传部 段家宏;关于推进中越跨境民族文化建设示范点的思考[N];红河日报;2012年
2 孙淦 刘达成;重视跨境民族研究[N];人民日报;2001年
3 记者 魏道俊 通讯员 黄江;载歌载舞和谐戚戚[N];红河日报;2012年
4 范宏贵;中越跨境民族溯源[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徐晓梅;加大扶持跨境民族势在必行[N];云南日报;2007年
6 高志英 李珊娜 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中缅怒族与傈僳族的分化与交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云南西促会:促进西部开发[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得志;中缅跨境民族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刘艺;跨境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隽;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跨境民族教育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曹睿琪;跨境民族社会秩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晏闻超;云南边境县政府跨境民族事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4 何艳;云南省文山州跨境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初探—与越南的比较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丽;我国跨境民族教育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6 萨其如呼;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跨境民族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
7 萨如拉;中蒙跨境民族基础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易方立;跨境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9 图雅;跨境民族的文化交流及身份认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10 庄庄;论当代跨境文化制品流通与跨境民族国家认同的关系[D];云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11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611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