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下的民间信仰——基于额尔敦敖包祭祀的田野考察
本文选题:敖包祭祀 切入点:政府主导 出处:《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额尔敦敖包位于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在1957年祭祀中断之前,它一直是阿巴嘎哈纳尔旗(锡林浩特市前身)和贝子庙共祭的敖包。从2004年开始,额尔敦敖包祭祀变为由当地政府直接组织、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在政府主导、国家在场的情境下,敖包祭祀这一蒙古族传统民间信仰仪式,由于祭祀主体地位的边缘化以及仪式操控者身份、目的改变,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文化传统被碎片化地利用,原有功能弱化或被再造。
[Abstract]:Erdun Aobo is located in Xilinhaote, Inner Mongolia, and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0 years. Before the ceremony was interrupted in 1957, it was always the Aobao of Abaghahanal Banner (predecessor of Xilinhaote) and Beizi Temple. Since 2004, The sacrifice of Aobao in Erdun changed into a large-scale sacrificial activity directly organiz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participated in. In the context of the government leading and the state present, the Aobo sacrifice was a traditional Mongolian folk belief ceremony. Due to the marginalization of the status of the main body of sacrifice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ritual controller, the purpose of the sacrifice has been changed, and the cultural tradition has been used piecemeal, and the original function has been weakened or remade.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蒙古族敖包祭祀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批准号:10XMZ0021) 内蒙古民俗文化基地项目“蒙古族民间信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宁;;羌族成年礼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曹月如;;从祖荫之下到宗教超市——冀中农村宗教变迁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3 汪又菊;;仪式与生存逻辑——从人类学角度解读《红楼梦》中贾府祭祖仪式[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4期
4 陈永刚;;古代会盟中的仪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以唐蕃间会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5 陈君;;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展演——以浙东楚门铁梗游行为个案[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杨利慧;仪式的合法性与神话的解构和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岳永逸;传统的动力学:娃娃亲的现代化生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蒋星梅;;彝族创世史诗《冷斋调》的死亡文化解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邓小娟;;甘肃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遗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郭娟娟;;“白蛇传文化”的人类学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阿拉坦宝力格;;祭祀游艺的人类学研究——以蒙古族祭敖包为例[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文炯;;大分散中族群认同的建构与社会整合——跨城乡区域的回族社区之间的社会互动结构的人类学分析[A];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罗国辉;邵雍;;略论抗日战争时期孙中山的纪念活动[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变迁[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7 翟鹏玉;;左右江流域“那”文化生态审美资本的历史运演及其对广西和谐社会建构的作用[A];“和谐社会中的美学与高校美学教育”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敏俊卿;;一个伊斯兰教团体与和谐社会建设关系的社会人类学考察——以东乡县库布林耶门宦为例[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9 李建斌;;宗教研究的科学化——英格的宗教研究场论的基本内容[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10 张密珍;;历史的演绎与延伸:乡村民俗事象中的仪式与象征[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唐佳;尔苏藏族宗教文化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0年
7 黄剑波;“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8 艾菊红;傣族水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于少海;经济与社会:明清赣南社会经济的动态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军;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蒋宏;先秦情诗与古希腊情诗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马小平;人类学视野下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努尔巴哈提·吐尔逊;神与灵的选择[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明辉;湘西南瑶族民间信仰现状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江岩;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与基督教的冲突及调适[D];云南民族大学;2009年
7 潘莹莹;李新张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及变迁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09年
8 刘丽霞;民间信仰复兴的社会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李占祥;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中的婚姻叙事[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曾子睿;社会转型期的村落民间信仰传承——以温州睦州W煷宄戮腹眯叛鑫霭竅D];温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春洋;;美国的枪文化[J];商业文化;2007年11期
2 任秋娟;朱伯玉;;论多边文化支撑下的国际生态合作[J];河北学刊;2007年04期
3 孟长勇;;中亚东干族文化传统及近年中亚地区汉语教学的发展[J];学术探索;2009年06期
4 尹佳;;冲破“客观”的藩篱——科学的文化视阈[J];华章;2011年03期
5 王晓明,陈思和;知识分子的新文化传统与当代立场[J];文艺争鸣;1997年02期
6 汪丁丁;知识动力学与文化传统变革的三类契机[J];战略与管理;2001年01期
7 陈秀娟;文化全球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战略[J];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8 万是明;;析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个性特征和内在规律[J];学习论坛;2006年08期
9 厉无畏;蒋莉莉;;发展创意产业 解放文化生产力[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05期
10 俞中;;中华文化传统深层遗传密码(DNA)的作用——兼论世界性金融危机未在中国发生的某些重要原因[J];消费导刊;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学;;吴真人信仰的文化功能初探[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2 彭一万;;引导民间信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以“首届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为例[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兰俏梅;蓝七妹;;一部以区域文化视觉拓展客家学研究的力作——谢重光《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读后[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4 郭齐勇;;文化传统刍议[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5 李建军;;文化自觉、文化传统与社会学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葛志毅;;中国古代的经学文化传统[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7 陈遵沂;;武夷山的学术文化传统[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蒲晓东;;《超级女声》与碎片化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的批判视角[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9 周光凡;;中国传统社会“关系本位”的文化传统中信任机制的缺失[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10 阮先;;中国常德诗墙的文化背景[A];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建设——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许晓青 赵兰英;现代手法诠释中华元素,要防碎片化[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刘梦溪;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N];人民政协报;2004年
3 张小光;台民间信仰“世俗化”[N];团结报;2010年
4 记者 田垣;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国际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钟德彪邋吴祯德;我市将举办“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学术研讨会[N];闽西日报;2008年
6 “义乌发展的文化探源”课题组 执笔 林存阳;义乌传统文化发展的三大支柱[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刘梦溪;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建[N];光明日报;2004年
8 锦秀文 (江苏 市民);呼吁北京土话“申遗”折射的隐忧[N];华夏时报;2007年
9 孟蔚红;张昌余:天人合谋造就休闲成都[N];成都日报;2007年
10 天津市东丽区委书记 张有会;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N];中国特产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严墨;碎片化到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成良斌;文化对我国技术创新及其政策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李海英;朝鲜民族稻草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王卫华;春节习俗与女性身份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刘兴禄;愿傩回归——当代湘西用坪瓦乡人还傩愿重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晓彦;山东省艺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王煜;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国民性之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海丽;中国社会转型期民间信仰的流变及价值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刘磊;走向经典与回归民间[D];四川大学;2007年
5 邱收;清明节与中国的民间信仰[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6 周志勇;论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湖南大学;2007年
7 杨春扬;地方文化传统的转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8 权彤;文化传统视阈下的中日老龄化社会[D];山西大学;2007年
9 余振;浅析民间信仰与宗族聚居村落维系[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贤雷;泰山儒释道的文化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18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618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