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门与国家之间:族源记忆与清以降“撒拉尔”的族群建构
本文选题:族源传说 切入点:历史记忆 出处:《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循化撒拉族的"历史"是从族源传说叙述起的。借助于光绪以来中外学人搜集的诸多族源传说文本,再现循化撒拉尔族群整合的历史过程,并由此讨论其在多次教争、回变等跨地区事件发生后对宗教、王朝态度的变化情况。如果可以将不同的族源传说视为撒拉人的"历史记忆",那是因为它们对于理解和解释各时期人们对"当下"族群关系的认识及其对王朝的态度具有独特的意义。不同时期的"历史"在不同人群记忆中的遗存情况有所不同,层累叠加,又造成各传说文本"相异的、矛盾的或反常的表述差异"。同时,撒拉族源传说中的时空概念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涵,隐喻着其族群在社会与国家中的位置及其对族群、文化、宗教与国家的态度。因此,对于族源传说文本的解析,实际上也可以看作重新建构撒拉族历史及其认同变迁的过程。
[Abstract]:The "history" of the Xunhua Salar is narrated from the legends of the ethnic origin. With the help of many texts collected by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since Guang Xu,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thnic groups of Salar in Xunhua has been reproduced, and from thi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thnic groups of Salar in Xunhua has been reappeared and discussed many times. Reverberation and other cross-regional events occurred after the religious, Changes in the attitudes of dynasties. If different ethnic legend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the Salas, it is because of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ent" and ethnic groups in various period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dynasty. Attitudes have a unique meaning.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 in the memory of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The superposition of layers resulted in "different, contradictory or anomalous expressions of different legend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in the source legends of the Salas was also given a special meaning. It is a metaphor for the position of the ethnic group in the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and its attitude towards the ethnic group, culture, religion and the state.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s of the legends of the ethnic origin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the process of re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the Sala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identity.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
【分类号】:C9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燮藩;;苏非主义初入新疆述略[J];西域研究;2013年01期
2 沈玉萍;;百年撒拉族族源研究述评[J];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3 储竞争;;抗战时期汉族知识精英的西北书写与国族意识建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马海云;李丽琴;马成俊;;番回还是回番?汉回还是回民?——18世纪甘肃的撒拉尔族群界定与清朝行政变革[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2期
5 马成俊;;基于历史记忆的文化生产与族群建构[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6 李朝;;文化的多重色彩:撒拉族历史与传说的叙事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马亚萍,王琳;改革开放以来撒拉族研究概述(1978-2001年)[J];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4期
8 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9 周燮藩;苏非主义与明清之际的中国伊斯兰教[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马通;中国伊斯兰教门宦与西北穆斯林[J];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兆义;撒拉族民族认同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2 王力;清代治理回疆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储竞争;抗战时期国人西北书写与国族意识建构[D];兰州大学;2011年
2 摆男;谁是乌斯曼[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屈斌;;在教门与国家之间:族源记忆与清以降“撒拉尔”的族群建构[J];宁夏社会科学;2017年03期
2 吴莲花;郭学松;;畲族群体育打黑狮运动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3 王伯余;郭学松;;村落民俗体育“盘古王戏水”移变的人类学考察[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4 郭辉;;中国历史记忆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兰州学刊;2017年01期
5 常海燕;满珂;;民族文化重构中“知识书写”及其超越性的人类学研究——以青海循化撒拉族“历史书写”为个案[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6 郭学松;方千华;杨海晨;郭惠杰;张华;刘明云;;作为象征载体的身体运动:乡土社会仪式中的历史记忆与认同[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7 董知珍;陈玲;;明初汉族移民甘肃述论[J];甘肃高师学报;2016年10期
8 尚晴;;历史记忆与家族建构——以湘西田氏土司后裔为中心的考察[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
9 程梦稷;叶涛;;在地化的“非遗”话语——《民间文献与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研究》问答、评议与讨论[J];民族艺术;2016年04期
10 王敏玲;;传统的承继与再造:大姚彝族“插花节”仪式乐舞活动的当代建构[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毅;族群、空间与公共治理的实践逻辑[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纪楠楠;辽代民族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龚军静;国民政府时期“西北开发”考察行记中的民族问题与国族建构[D];北方民族大学;2016年
2 孙英;建构与统合:20世纪30、40年代边疆研究刊物中的“中国”印象[D];中共中央党校;2016年
3 柳鹏飞;国家意识的构建与文学的自觉[D];新疆大学;2015年
4 张福强;民国时期甘青藏区调查研究综论(1931-1949)[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5 刘赛;民国时期国内人士青海考察述评[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孔潇潇;民国时期内地人眼中的西藏[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7 李鸿;抗战时期天水地区交通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8 周凡;再造“青海”:民国时期旅外学生与青海社会变迁(1929-1949年)[D];西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京宝;民国时期甘青地区蒙藏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成俊;;1781年教争:地方社会与国家权力[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马伟;;撒鲁尔王朝与撒拉族[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3 菅志翔;;民族历史构建与现实社会因素[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2期
4 马成俊;关于撒拉族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王琼;民族主义的话语形式与民族认同的重构[J];世界民族;2005年01期
6 定宜庄,邵丹;历史“事实”与多重性叙事——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村调查报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米娜瓦尔;再论撒拉族的族源与形成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8 马成俊;土库曼斯坦访问纪实——兼谈撒拉族语言、族源及其他[J];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01期
9 赵世瑜,张宏艳;黑山会的故事:明清宦官政治与民间社会[J];历史研究;2000年04期
10 赵世瑜,杜正贞;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南长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李瑞君;当代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9年
5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钊;民族主义的传统化表象与现代化实质[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巧艺;;族源研究范式——以藏羌族源关系研究为例[J];中国藏学;2012年03期
2 廖扬;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族源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01期
3 徐杰舜,徐桂兰,李远龙;贺州族群族源认同论(下)[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4 彭武超;中华民族的族源初探[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周瑞宣;瑶苗族源新探[J];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02期
6 侯井榕;从语言探讨三江六甲人的族源[J];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7 李克松;;土家族族源问题初论[J];才智;2013年07期
8 刘世彬;;贵州毛南族(佯P偃,
本文编号:1619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619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