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判拒斥到重新“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拉铁摩尔及其著述的关注与互动
本文选题:批判拒斥 切入点:重新发现 出处:《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著名的中国研究者、边疆学家和蒙古学家,欧文·拉铁摩尔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政治史上都占有过重要地位。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内政治格局的变革以及学术知识范式上的逐步转型,国内学界对于拉铁摩尔及其著述的态度与关注点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20世纪50、60年代的批判与排斥,70年代回暖中的紧张,到8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正面评价,在90年代之后经由中美关系研究的推进而其著述得以被学界所熟知。随着之后拉铁摩尔代表性作品的引介,拉铁摩尔及其著述开始受到国内多学科、多角度的关注,有力地推进了国内的边疆研究和内亚研究,并对中国研究既有范式形成重要的反思性影响。
[Abstract]:As a famous Chinese researcher, frontier scientist and Mongolian scientist, Irving Latemor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both the modern academic history and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China since 1950s. With the change of Chinese domestic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the gradual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knowledge paradigm, new changes have appeared in the attitudes and concerns of domestic scholars towards Lattimore and his writings. From the criticism and rejection in the 1950s and 1960s in 20th century to the tension in the warming of the 1970s, on 80s, positive evaluations began to be gradually formed. Following the introduction of Lattimore's representative works, Lattimore and his writings began to receive attention from many subjects and angles in China. It has pushed forward the domestic frontier research and Neiya research, and has formed an important reflective influence on the existing paradigm of Chinese research.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梁元生;学者、政客与“间谍”:拉铁摩尔(1900-1989)[J];民国档案;1994年02期
2 徐杰舜,张海洋;我所理解和从事的人类学——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陶文钊;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学[J];历史研究;1999年01期
4 徐国琦;略论费正清[J];美国研究;1994年02期
5 欧文·拉铁摩尔;长谷川四郎;梁志忠;;高里特族的社会构成[J];黑河学刊(地方历史版);1986年03期
6 O.拉铁摩尔,赵琦;《成吉思汗的兴起及其对华北的征服》的序言[J];蒙古学信息;1998年04期
7 袁剑;;20世纪上半叶的内亚研究与地缘政治——以民国时期国内对拉铁摩尔及其学说的介绍与评价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8 高士俊;拉铁摩尔小传[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01期
9 拉铁摩尔;耿淡如;;历史上的边疆问题[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运祜;20世纪前半期的中日美三角关系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刘少虎;;历代屯垦绩效对民国新疆的中华民族认同影响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李宏伟;佟训舟;;拉铁摩尔的“中国情结”[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李宏伟;佟训舟;;从特纳到拉铁摩尔——边疆史研究的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特力更;张骁;;旅游经济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影响分析——以蒙古族游牧文化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6 ;渝中区:向“内陆香港”挺进[J];重庆与世界;2012年01期
7 罗佳;;清代西域地名的功能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孙丽萍;王文奇;孙兴杰;;“东北亚区域秩序研究”笔谈[J];东北亚论坛;2012年04期
9 葛兆光;;边关何处?——19、20世纪之交日本“满蒙回藏鲜”之学的兴起及其背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李崇辉;;北方森林——游牧民族美术的教育与传播探究[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婉蓉;;试析费正清的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0年卷[C];2011年
2 王铭铭;;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3 袁剑;;清代中国的“边疆性”及其现代意义[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4 徐新建;;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5 赵旭东;;从社会转型到文化转型——当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及其转化[A];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人类学高级论坛2012卷[C];2012年
6 杜意娜;;浅论费正清在北京的活动及其影响[A];中国近代史及史料研究[C];2010年
7 仇华飞;李婷婷;;美国学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多维视角[A];近代中国(第二十二辑)[C];2013年
8 胡玉春;;边缘地带文化互动的历史记忆——以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例[A];论草原文化(第九辑)[C];2012年
9 王勇;;长城、寺庙与围栏——中国/国家建构的产权政治学[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10 黄益;;游牧与农耕概念辨[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3年第4期[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应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伊利贵;民国时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魏延梅;在自觉、互动和对话中传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友庭;晋藩屏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徐振燕;任乃强的西南图景[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郑良旭;费正清的“中国观”研究(1929-1991)[D];吉林大学;2011年
3 闵韬;保罗·柯文等美国学者关于费正清“冲击—回应”模式的争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怡;美国学者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晓伟;热河驻防八旗生计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曹培;和硕特蒙古在藏史事述论[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7 陈X;西汉河南郡军事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刘少虎;民国时期新疆经济积弱对西北边疆安全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9 戴宁;高昌故城土遗址保护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郭燕飞;费正清与中国传统外交体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杰舜,麻国庆;儒学与社会结构:东亚社会中的汉族与多民族社会中的汉族——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八[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魏长洪,陈香苓;中亚界定研究概述[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许建英;;拉铁摩尔对中国新疆的考察与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4期
4 袁剑;;“内陆亚洲”视野下的大边疆:拉铁摩尔的实践路径——基于一些相关作品的阅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剑;;“内陆亚洲”视野下的大边疆:拉铁摩尔的实践路径——基于一些相关作品的阅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袁剑;;20世纪上半叶的内亚研究与地缘政治——以民国时期国内对拉铁摩尔及其学说的介绍与评价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3 杨洪远;;从欧文·拉铁摩尔到王明珂:解读中国边疆研究的另一个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6期
4 宋培军;;拉铁摩尔“双边疆”范式的内涵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5 李宏伟;佟训舟;;拉铁摩尔的“中国情结”[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德全英;;长城的团结:草原社会与农业社会的历史法理——拉铁摩尔中国边疆理论评述[J];西域研究;2013年01期
7 林赛水(Lindsay Waters);中国与美国的内边疆[J];读书;2005年04期
8 李晔;;欧文·拉铁摩尔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中国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01期
9 韩毓海;;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J];文化纵横;2011年04期
10 张星星;;“《美亚》小组”延安行[J];共产党人;2007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泽琳;;读书[A];共识(2011秋刊06)[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故垒;拉铁摩尔:见证中美数十年风云[N];中华新闻报;2006年
2 袁剑;边缘社会的外国眼: 拉铁摩尔及其中国边疆民族理论[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袁剑;长城的意义指向及其所体现的边疆意识[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宏伟;欧文·拉铁摩尔的边疆学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晔;试评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史天亮;欧文·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探析[D];新疆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21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621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