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民族志视野下的中国汉族宗族研究反思
本文选题:历史民族志 切入点:汉族宗族 出处:《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摘要】:历史民族志是人类学与历史学互动交融的产物。在历史民族志看来,历史与现实并非决然对立,而是相互关联,密切互动。任何一个事件或现象均具有特定的历史渊源、漫长的发展过程、复杂的结构及功能。历史、过程、结构、功能等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多样化的人类社会图景。历史民族志视野下的中国汉族宗族研究,首先要反思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研究范式的局限性,关注宗族的历史过程。其次,要走出宗族乡村的静态分析模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分析宗族的建构过程及其被建构的文化背景和建构后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最后,中国汉族宗族的研究并不只是宗族本身的研究,而是包含着多重的历史叙事。
[Abstract]:Historical ethnography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thropology and history. In the view of historical ethnography, history and reality are not absolutely opposite, but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closely interacted. Any event or phenomenon has a specific historical origin. The lo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omplicated structure and function, history, proces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tertwined each other to construct a diverse picture of human society. First of all, we should reflect on the limitation of the functionalism research paradigm represented by Friedma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lan. Secondly, we should go out of the static analysis mode of clan village.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clan construction,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Finally, the study of Chinese Han clan is not just the study of clan itself. But contains many historical narratives.
【作者单位】: 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C9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海超;刘永青;;论历史民族志的书写[J];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2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研究——认识论范式的概观与评介[J];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05期
3 乔健;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兴贵;;历史民族志视野下的中国汉族宗族研究反思[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2 周大鸣;;从乡村宗族到城市宗族——当代宗族研究的新进展[J];思想战线;2016年02期
3 陈容娟;;基于学术对话的民族志研究——反思米德—弗里曼之争[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4 额尔德木图;;乌素图召聚落史的历史民族志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5 缑文学;;广西社会学发展现状与反思[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6 周大鸣;郭永平;王真真;;黄土文明·介休范例——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自觉与文化自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7 罗东;;城市、城市化与中国研究——兼论“乡土中国”与“城市中国”[J];城市观察;2015年02期
8 秦红增;胡宝华;;期刊国际化与学科发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栏目建设20周年回望[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9 龙晔生;李陶红;;第二种人类学史——以徐杰舜教授“中国人类学者访谈录”为研究对象[J];民族论坛;2015年02期
10 缑文学;;广西社会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J];历史研究;2003年01期
2 符太浩;历史民族志《溪蛮丛笑》论略——兼论作者朱辅其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尼·科莱夫;刘知白;;1944年后保加利亚民族志研究状况[J];国际论坛;1990年01期
2 李一松;民族志及其实验趣向[J];学术探索;2000年01期
3 杨春宇,胡鸿保;局内人中的局外人——体味民族志新作《在自我的阴影下》[J];思想战线;2003年01期
4 康敏;民族志与“我”和“我的叙述”——以刘新《自我的他性:当代中国的自我的谱系》为例[J];思想战线;2005年01期
5 麻国庆;;民族志经验反思[J];思想战线;2006年02期
6 李立;;解读“实验民族志”[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7 George E.Marcus;钱妤;王文渊;;合作的想象[J];思想战线;2007年04期
8 莫里斯·布洛克;黄宣卫;刘容贵;;认知与民族志[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王鉴;;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10 张士闪;;乡民艺术民族志书写中主体意识的现代转变[J];思想战线;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小军;;民族志方法论的互补性[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戚晓萍;;论民族志方法与“花儿”研究[A];西北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13年
3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陈力丹;王晶;;节日仪式传播:共同信仰的维系与嬗变——以广西罗城仫佬族依饭节的民族志调查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年刊)[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唐红丽;到海外研究一个“真实的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戈怡;博物馆里的民族志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刘秀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走进人类学的新田野:互联网民族志调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孙妙凝;中国人类学民族志写作在探索中前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刘苏里;《变革》:一个典范文本的产生[N];江淮时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陆文静;在家教育联合体的民族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陆橙;浅析民族志方法在深度报道中的运用[D];云南大学;2013年
3 杨妮妮;民族志视域下的校长行为逻辑[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4 王旭升;电视与西北乡村社会日常生活[D];兰州大学;2009年
5 翟淑平;饭局:共餐的延续[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樊水科;乡村仪式传播与乡民生活世界[D];兰州大学;2007年
7 刘立;电视·头面人物·博物馆—传播媒介与拢嘎寨的日常生活[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8 程洁;论戴维·莫利民族志受众理论及其在我国学界与业界的研究现状和启示意义[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66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666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