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族走廊的研究成果论中国西北边缘社会的文化边界
本文选题:民族走廊 切入点:边缘社会 出处:《青海民族研究》2015年02期
【摘要】:基于对中国西北地区"边缘社会"的研究成果,本文着力于阐述"民族走廊"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该研究依据2009年至今实地调查中所积累的资料。首先,本文概括了中国的主要民族走廊理论、总结了其基本功能和相互间的勾连,同时阐释了它们的发端、演变和当前格局的形成。其次,论述了该领域研究的学术地位和对本学科整体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尤其关注其理论价值。再次,对在中国具深刻象征意义的"西北走廊"进行解析——西方学术界通常称"西北走廊"为"甘肃走廊"。在重构该区族际关系的基础上,本文对青海循化撒拉人的历史进行简要介绍,试图把理论性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最后,探讨民族走廊及"联通性"的特点,将之作为新的研究单位,以解读边缘社会的族际关系和文化交往的动态。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marginal society" in Northwest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heory of "National Corridor"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study was based on data accumulated in field surveys since 2009.First of all,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national corridor theory in China, summarizes its basic function and mutual connection, at the same time explains their origin,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pattern.Secondly, it discusses the academic status of this field and its positive role in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especially its theoretical value.Thirdly, the analysis of the Northwest Corridor, which has profound symbolic significance in China, is usually referred to as the Gansu Corridor in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On the basis of reconstructing the inter-ethnic relationship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Xunhua Salar people in Qinghai province, and attempts to combine theoretical research with case analysis.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corridor and "connectivity", and takes it as a new research unit to interpret the inter-ethnic relations and the dynamics of cultural exchanges in marginal societies.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松田寿男,秦永章 ,李丽;青海史论——古代亚细亚国际交流之记载[J];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04期
2 马伟;;撒鲁尔王朝与撒拉族[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3 秦永章;;费孝通与西北民族走廊[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4 王继光;青海撒拉族土司制度述评[J];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02期
5 石硕;;汶川地震灾区:岷江上游的人文背景与民族特点——兼论岷江上游区域灾后重建过程中对羌文化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9期
6 李绍明;;费孝通论藏彝走廊[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李星星;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J];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03期
8 费孝通;;谈深入开展民族调查问题[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9 米娜瓦尔;再论撒拉族的族源与形成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静;;浅谈灾后重建中的羌文化保护[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陈炜;许莹;;近十年来中国民族走廊有关问题研究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赖秀兰;;成吉思汗《大札撒》中生态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4 柴福珍;;大蒙古国时期蒙古草原上的社会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5 陈高华;;元代妇女服饰简论(上)——服装和化妆[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彭晓红;唐永红;;蒙古族的精神号角——解读《狼图腾》[J];边疆文学;2008年09期
7 陈永国;;古代蒙古人家庭生活观念探析[J];北方文物;2012年01期
8 马存孝;;浅论青海穆斯林商业经济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其特点[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年05期
9 陈志强;;《蒙古—卫拉特法典》的生态保护法规及思想述论[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付海鸿;;横断走廊:族群地理与生态史学——读徐新建《横断走廊——高原山地的族群与生态》[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毅;杜凡丁;;中国西南地区的碉楼建筑刍议[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海龙;杨锐;;对构建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地整合保护空间网络的思考[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3 孙文政;孙仁;;金东北路界壕边堡建筑时间考[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4期(中国·齐齐哈尔金长城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6年
4 彭占杰;;论金东北路长城及金长城线出土之官印[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4期(中国·齐齐哈尔金长城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6年
5 徐文堪;;略论汉藏语言与民族的起源及迁徙[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6 宝力格;盛明光;黄金;;论草原文化[A];中国·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格·孟和;;对草原生态文化的哲学思考[A];中国·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吴团英;;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党宝海;;蒙古钦察汗国的驿站交通——古代草原制度传播的个案研究[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大方;张文芳;;论室韦与古代蒙古人的衣食住行[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明博;多元与边缘[D];兰州大学;2011年
4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包青松;策妄阿喇布坦统治时期的准噶尔汗国史研究(1689-1727)[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哈申格日乐;现代蒙古语常用亲属称谓词的语义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邱轶皓;蒙古帝国的权力结构(13-14世纪)[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卓么措;藏传佛教艺术传承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宇;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居考察研究[D];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年
2 曾寒冰;龚景瀚诗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学江;蒙元关中服饰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高铁泰;元代崇福司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王尚;金代招讨司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许春华;北凉王沮渠蒙逊及其政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斯琴;那音克乡蒙古族文化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包来英;宗教浸润下的诗意想象[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孟凡;四川羌族医药文化田野调查及川贝母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初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张智玲;内蒙古野生动植物资源法律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树辉;论乌古斯和回鹘——乌古斯与回鹘研究系列之一[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马成俊;土库曼斯坦访问纪实——兼谈撒拉族语言、族源及其他[J];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01期
3 芈一之;撒拉族的来源和迁徙探实[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03期
4 孙公麟;;费孝通邀西北三省区负责人共商地区发展战略[J];群言;1988年06期
5 曲伟;;为了黄河流域的振兴和发展[J];群言;1989年06期
6 敬东;试论乌古斯突厥蛮塞尔柱克人的联系与区别[J];西北民族研究;1996年02期
7 李绍明;唐代西山诸羌考略[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8 李绍明;;费孝通论藏彝走廊[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陈进惠;对撒拉族珍藏手抄本《古兰经》鉴定的初步见解[J];中国穆斯林;2004年06期
10 李绍明;藏彝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元林;;费孝通与南岭民族走廊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2 黄柏权;;武陵民族走廊及其主要通道[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黄柏权;;先秦时期“武陵民族走廊”的民族格局[J];思想战线;2008年03期
4 曹大明;;论民族走廊研究中的三个问题[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秦永章;;费孝通与西北民族走廊[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6 葛政委;黄柏权;;论民族走廊的形成机理[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葛政委;;论民族走廊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J];铜仁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8 秦永章;;关于“西北民族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3期
9 梁宏章;何莲翠;李丹;;概念与走向——2013年“南岭民族走廊”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族论坛;2013年12期
10 ;《南岭民族走廊研究》专栏稿约[J];民族论坛;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绍明;;再谈民族走廊[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秦永章;西北民族走廊的人文地理特点[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岳小国;民族走廊:远播华夏文明的“国际走廊”[N];中国民族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吴运亮;民族走廊:增进民族凝聚力的通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喻永国;达成共建“民族走廊”的松潘共识[N];企业家日报;2014年
5 三峡大学武陵民族研究院院长 黄柏权;论“武陵民族走廊”[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曾江;西北民族走廊:五彩缤纷的学术田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陈欢;从阿坝羌寨到热贡唐卡,穿越民族走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本报记者 曾江 整理;“民族走廊”彰显原创学术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牛锐;保护好武陵民族走廊中“文化的磨坊”[N];中国民族报;2012年
10 秦永章;“西北民族走廊”自然地理特点[N];中国民族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亚男;乌蒙山民族走廊产业性贫困与产业扶贫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22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22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