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管理的目的_民族地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族地区公共安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民族地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研究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12-6-13 22:12:47
散方式和动力来源不同,需要依据扩散阶段的这些特点,在不同阶段构建不同功能的处置模式。在孕育期的处置模式应侧重于事件源的监测、疏导和抑止;初起期应侧重于根据事件的扩散方式及时切断扩散途径;猛烈期应加大干预措施,强调协同处置,以控制事态为主,阻止事件在社会系统内部的扩散,防止出现迁移扩散;而完成期侧重于对事件影响的消除和深挖事件根源,排查事件的组织化因素。
(三)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在民族地区,政府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失效领域的存在,常使问题复杂化,而非政府组织的工作对于整个社会的信息沟通和力量整合的作用却非常大,对于社会异常情况的反应更加迅速,因此在民族、宗教因素复杂的背景下,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宗教组织、行业组织建设和培育是不容忽视的。如有学者提出在城市治理中为避免出现涉及民族因素的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应该认识到“这并不是简单的政府职能部门单方面的公共行政行为,而是一个牵涉群体摩擦、文化变迁、族群认同等多方面内容的复杂过程,其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认同。
(四)建立谣言阻断机制
民族地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谣言往往借助现代通信工作和互联网媒体在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因此必须建立谣言阻断机制。当然,谣言的阻断不仅仅是采取果断措施截断公共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还要求一是政府要及时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加强与事件发生地的群众互动沟通,从源头上阻断信息谣言;二要发布消息的内容要充分完整,压缩谣言的传播空间;三要加强网络技术防范,采取措施净化网络公共空间,确保安全;四要正确应对和处理事件,适当公开处置情况,积极引导公众,避免公众错误判断局势和不正确认识。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有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点,在扩散过程中依据着不同的路径和方法,为能及时阻断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平息其所引起的严重事态,需要在事前预警、事中加强政府各部门、非政府组织之间的通力合作,,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建立各种完善的应对机制。
参考文献:
[1]吴国斌,王超.重大突发事件扩散的微观机理研究[J].软科学,2005.(6):4)
[2]同[1])
[3]王琛,周大鸣.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治理对策研究[A].周大鸣,马建钊,主编.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问题研究[C].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18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改革开放30年统战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下一篇:当代西方社会福利思潮的价值意蕴
相关文章
本文关键词:民族地区公共安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38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3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