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流动中的身份与秩序——以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仪式为例
本文选题:清江流域土家族 + “打喜”仪式 ; 参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打喜"是清江流域土家族为庆生祈福而举行的诞生礼仪式,凡来参加"打喜"的人都要依据他与喜家的亲疏关系赠送一定的礼物,礼物是人伦情感交流与体现的重要元素。"打喜"仪式中,礼物表现为物,也传达着情,是孩子与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之间身份关系确认,孩子所在家庭与众亲戚、众乡邻之间社群秩序建构的媒介和纽带,具有深藏着情感交流和人际往来的社会化作用。
[Abstract]:"Da Xi" is the birth ceremony of the Tujia nationality in the Qingjiang River Basin to celebrate their birthday and pray. Anyone who com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eremony must give a certain gift according to his affinity with the Xi family, and the gift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exchange and embodiment of the human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 " In the ceremony, the gift is expressed as an object and also conveys feelings. It i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ld and his parents, grandparents, and maternal grandparents, and the media and ties of social order construction between the child's family and relatives, and the community order between the townships and neighbors. It has the social function of deep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土家族人生仪礼歌唱传统研究”(项目编号:2013M541131)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研究”(项目编号:12AZD08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世奎;论族居村落的人际关系及其变迁[J];江汉论坛;1996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宁;;羌族成年礼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胡守勇;;民族学应用的新模式——文化策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人类学视野中的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中的问题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5 汤夺先;;略论学科意义上的生态人类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高琪;;生态人类学学科研究综述[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祁晓霜;;人类学与教育学的结合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8 李丰荣;雷震;王利森;;体育教育的身体社会学解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9 陈永刚;;古代会盟中的仪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以唐蕃间会盟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10 侯晨业;;贾樟柯电影的人类学色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定贵;;从“言旨话”观屯堡人的历史记忆[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秦莹;;南涧彝族“跳菜”礼仪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3 舒丽丽;;对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茶腊村多元宗教文化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张跃;代世萤;;《司岗里》传说与佤族婚姻家庭形态[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6 李诠林;;台湾原住民作家的现代诗写作智慧[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罗大中;朱建平;;医家传记研究中引入影视人类学方法的前景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8 李静雅;胡荣;;城市居民社会信任的构成及影响因素[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南海;;从伦理感性到工具理性:现代性视阈中的农忙互惠行为分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8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9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10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晖阳;黎族婚俗视野下的法律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明;山东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美术;生计转型视角下的蓝靛瑶传统纺织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李贫;那卡壮族“戒邦”仪式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兰春;南丹白裤瑶拉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马俊勇;广西田林县平山村木柄瑶铜鼓舞传承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韦琴;外来语对老挝语及老挝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J];社会学研究;199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小蓉;母亲节的礼物[J];早期教育;1996年Z1期
2 棉棉;;礼物[J];作家;1998年07期
3 郑日金;“心礼”无价[J];思维与智慧;2000年03期
4 张南熙;小香咕与私人珍藏[J];语文世界(小学版);2002年10期
5 ;轻松一刻[J];考试(中考版);2003年09期
6 木鱼;;礼物的较量[J];杉乡文学;2005年04期
7 lieliey;;礼物[J];中文自修;2006年02期
8 何风;;爸爸往前看[J];北方音乐;2006年06期
9 何风;;爸爸往前看[J];中国校园文学;2006年17期
10 杨澜;;新婚的礼物[J];意林;2006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立雄;;黑客伦理与礼物文化[A];全国首届“网络技术与文化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董秋健;;唤醒沉睡的“爱”[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3 陈志荣;;科技论文中的署名与多重身份问题[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杨珍娥;;爱在这里涌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5 刘箴;;虚拟人社会性非言语情绪交互研究[A];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进展·2007——全国第18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庞剑敏;;给毛毛虫的礼物[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7 次仁潘多;;试析吐蕃赔偿命价标准法[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8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9 李洁宇;;论自尊心、恐惧感和国家间关系——以以德关系为例分析国际政治中的理性和感情因素[A];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创新——2009年博士论坛[C];2009年
10 ;曹又参将军告十一旅干部[A];曹又参与安边起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安边起义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浩;尊重教师是最好的礼物[N];光明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张正伟;“直供肉”成了节日礼物[N];宁波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白德斌;最好的“礼物”[N];甘肃日报;2008年
4 记者 徐松 熊争艳;盖特纳北大演讲收获意外的礼物[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林行止;圣诞礼物“全损失”[N];东方早报;2009年
6 通讯员 刘圣鸿 李秋生 刘建国;千余件礼物温暖残疾人[N];常德日报;2010年
7 李良勇;美国式烦恼:买不起圣诞礼物可咋跟孩子说[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欧飒;美官员所收礼物,来龙去脉晒上清单[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王启安 万霜降;勐海边防“五件礼物”赠退伍老兵[N];人民公安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张春铭 通讯员 吴敏;健康的心跳是最美的礼物[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力;“隶臣妾”身份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姚俭建;财富与身份:华村准中产阶层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3 刘国枝;威廉·福克纳荒野旅行小说的原型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阮清华;上海游民改造研究(1949-1958年)[D];复旦大学;2008年
5 白蔚;传媒中的中国女性与现代性[D];上海大学;2007年
6 刘芳;时尚杂志与中产阶级女性身份[D];上海大学;2006年
7 林大梓;西方自画像艺术史[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8 王海艳;网格计算环境下的鉴别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傅敬民;文化资本视阈下的《圣经》汉译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10 乔丽荣;石桥村纠纷中身份、认同与权利[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丽;通往地平线的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2 彭永珍;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身体写作”[D];武汉大学;2005年
3 王淑立;论乔治·爱略特对马南同情身份的塑造[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晓芳;抗战年代的女性书写[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5 覃鸿延;女性主义框架下文学翻译中的性别问题[D];兰州大学;2006年
6 杨爽;在目光尽头寻找自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杨晓宁;白皮肤却是黑人命运:后殖民主义解读《八月之光》中乔·克瑞斯默斯的身份问题[D];厦门大学;2007年
8 杨静;谭恩美:华裔美国作家亦或美国作家?[D];扬州大学;2008年
9 吕颖;麦克尼斯《秋天日志》中的身份危机[D];重庆大学;2009年
10 杨丛道;独特的吉什·任:重构美国文化概念[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97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79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