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中华民族认同现状与路径选择论析

发布时间:2018-05-10 08:50

  本文选题:中华民族 + 民族认同 ; 参考:《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在以民族国家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华民族认同议题值得学界关注。中华民族作为自在民族实体已存在数千年,而作为自觉民族实体仅逾百年。民族发展中的差距过大、建构和引领举措的欠缺、民族分裂势力的恶意挑唆是当前影响中华民族认同提升的主要因素。有效提升中华民族认同,必须致力于:缩小民族发展之间的差距、弥合弱势民族的心理鸿沟;完善中华民族认同的建构和引领举措,增强边境族员对认同对象的认知和体验;弘扬中华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挤压民族分裂势力的生存空间。
[Abstract]:In the modern society dominated by nation-state, the issue of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deserves academic attention.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free national entity has exi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ut as a conscious national entity only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The gap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is too large, the lack of construction and leading measures, and the malicious instigation of national splittist forces are th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identit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close the psychological gap of the vulnerable ethnic groups,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and leading measures of the Chinese identity, and enhance the cognition and experience of the border ethnic group members to the object of identity. To carry forward Chinese culture, to build a common spiritual homeland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to squeeze the living space of national splittist forces.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部;
【基金】: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转型安徽与皖民幸福构建研究”(AHSK11-12D276) 安徽省社科联项目“社会转型视阈下的国民幸福构建研究”(A2012051) 2011年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1SZKJSGC8-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C9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智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论[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陆海发;胡玉荣;;论当前我国边疆治理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3 乔秀花;简论毛泽东的民族观[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4 郭艳;全球化时代的后发展国家:国家认同遭遇“去中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9期

5 佐斌;秦向荣;;中华民族认同的心理成分和形成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刘莉;;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建构[J];思想战线;2011年06期

7 彭兆荣;;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之间[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马凤强;;制约公民政治行为理念现代化的因素探析——以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马伟华;;从民族关系的角度解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10 柏贵喜;;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浅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又专;吴丹妮;;各为其功 筚路蓝缕——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李永忠;;浅析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3 谢丽霞;王逍;;浅析中国蛇郎故事的文化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4 施云;;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意识觉醒与中华民族团结[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5 唐建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研究综述[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李联;;清初统治者民族心理探求[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马戎;论中国的民族社会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马戎;;“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中国人行为的解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阿平;;肃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学研究在黑龙江流域文明发展中的地位[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3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共建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华大家庭——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就与经验[A];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C];2009年

6 周瑞海;;中国共产党早期尊重清真饮食习俗的政策及其实施[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奚洁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理念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付春;任勇;;民族区域自治: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应用[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9 林家有;;论孙中山的大中华思想[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郭林;;彭德怀与西北解放战争中的民族工作[A];功昭千秋的彭大将军——彭德怀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集[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8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豆海锋;长江中游地区商代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艳雁;达斡尔族舞蹈的流变与传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包国娟;从城镇化过程中居住格局的变化看民族关系[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石丽丽;儒家“五伦”思想与中国伊斯兰“五典”思想的比较[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武应明;改革开放以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春荣;U厮Up政权民族关系初探[D];烟台大学;2010年

8 李尚奎;133团九连维吾尔族文化变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9 黄明波;方言电视·地域文化·涉台传播[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梁俊颖;大连地区朝鲜族与韩国迁移者的民族认同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明杰;;明治汉学家的中国游记[J];读书;2009年08期

2 吴燕和,袁同凯;族群意识·认同·文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3 秦向荣;佐斌;;民族认同的心理学实证研究——11~20岁青少年民族认同的结构和状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常安;;中华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评《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王纪芒;;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以中国某边疆地区的朝鲜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4期

6 周传斌;民族意识研究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理论研究综述之四[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8年01期

7 栗志刚;;精神文化的民族认同功能——兼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青觉;严庆;;论当代中国社会关系中的民族因素[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罗惠,

本文编号:18686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8686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4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