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居族群婚姻圈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形成机制——贵州坡帽仡佬族案例
本文选题:散居 + 仡佬族 ; 参考:《地理研究》2013年05期
【摘要】:婚姻圈作为民族社会建构的重要机制,以及族群认同的表现形式和民族文化传承载体,对其现况及未来的研究关乎散居族群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大计。采用口述史、深度访谈法及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发现:贵州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经历了族内异地通婚——族内本地通婚与近邻异族通婚——族内本地、近邻异族与异地异族通婚并存等几个阶段的演化。在传统农业社会,散居族群经历了居住、社会和教育多重隔离,通婚受族群性影响,以异地族内通婚为主;而在长期散杂居过程中,族际之间的长期接触融合,其婚姻圈又产生空间近邻性效应,异族通婚开始出现;中国社会转型期及经济一体化使散居族群的婚姻场域发生急剧变化,由此导致远距离通婚,族群性与空间近邻性效应开始减弱。坡帽仡佬族的婚姻圈演化反映了散居族群与主体社会关系的建构过程,但散居族群尚无独立发展的力量。当随着族群内部原有稳定性的打破,族群语言、文化习俗如何保留,族群认同如何维系等都将面临很大的挑战。通过婚姻圈变化之研究视角,关注全球化影响下少数族群文化的保护和发扬问题,是文化扩散和文化整合研究领域新的尝试。
[Abstract]:The marriage circle, a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society, as well as the expression form of ethnic identity and the carrier of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is about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diaspora. The study of the oral history, the depth interview and the text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marriage circle of the Guizhou poo hats I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i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the scattered ethnic groups have lived, the society and the education are isolated, the intermarriage is influenced by the ethnic group, and the intermarriage is mainly in the foreign land. During the inhabited process, the long-term contact and convergence between ethnic groups, its marriage circle has a close proximity effect, and the intermarriage begins to appear.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China make a sharp change in the marriage field of the scattered ethnic group, which leads to the long distance intermarriage, and the effect of ethnic group and space near neighbour begins to weaken. The evolution of the marriage circle reflect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aspora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community, but there is no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force for the diaspora. As the original stability of the ethnic group is broken, the ethnic language, the cultural custom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ethnic group will face a great challeng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cultu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is a new attempt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diffusion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01135,40961006)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9JD007)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艾大宾;李宏芸;谢贤健;;农村居民婚姻迁移空间演变及内在机制——以四川盆地为例[J];地理研究;2010年08期
2 李富强;壮族婚姻文化的变迁:以田林那善屯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甘品元;;毛南族婚姻行为变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柏贵喜;当代土家族婚姻的变迁[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5 吴秋林;贵州居都仡佬族婚姻个案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02期
6 李路路;王宇;;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状况[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7 马宗保,高永久;乡村回族婚姻中的聘礼与通婚圈——以宁夏南部单家集村为例[J];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8 张晓琼;;布朗族女性婚恋方式的变迁及其影响[J];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9 韦艳;张力;;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婚姻困境:基于性别不平等视角的认识[J];人口研究;2011年05期
10 黄兴球;仫佬族银姓宗族及其婚姻圈[J];思想战线;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2 李尚奎;;近十年国内文化变迁研究述评[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刘正刚;张家玉;;明清时期安徽沿淮女性的生活选择[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4 罗雅丽;张常新;;县域村镇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金湖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5 张伟;明亮;;川西茶馆文化的复兴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6 李春会;;论交通体系与市镇经济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7 郭建;孙惠莲;;城市化:都市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张尚丹;李季桐;赵懿黑;叶海江;王冰冰;;当代中韩婚姻文化比较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5期
9 马晓军;;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0期
10 郑宪强;何佰洲;;试论农村住宅投资与农居地整理[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文超;;外来新娘自身文化的解构与重构[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甘品元;;改革开放以来毛南族婚姻行为变化的社会性别解读——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L屯为例[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杨宇环;;农宅空间布局与建造技术变化初探及其解释——以川东和赣中地区两个案例展开[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能;武廷海;林文棋;;农村规划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配置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7 李安辉;;散杂居民族地区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的难点及对策研究[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8 范长风;;乡土中国的社会组织与星团结构——关于西北跨族群青苗会的人类学观察[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9 董明;;民间力量成长与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再造——对一个案例的经验阐释[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沈再新;;省际结合部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中青年学者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2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3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4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双进;中共革命下的乡村金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宋丽娜;人情的社会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何绍辉;贫困、权力与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斌;1950年代的塘村妇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祥祯;抗战时期泰和市政建设与管理研究(1939-194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韦惠文;麽文化视野下的壮族民间生育礼俗[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罗美玲;从宗族仪式到民族节日[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欧小珍;边村经济[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黄兰;不交易的“交易者”:广西隆安县南圩镇亥日的牛中[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胡静;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职能变革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8 余丞;旅游开发背景下环洱海区域村镇空间结构演变和村镇形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郭楠;城镇化背景下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传承与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马珂;社会学视域下呈贡大学城周边聚居变迁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仰和芝;刘小干;谢贵春;叶国平;张颢;;农村未婚女性外出打工与通婚地域圈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安徽C村未婚打工女性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2 张宛丽;李炜;高鸽;;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构成特征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吴启焰;域市社会空间分异的研究领域及其进展[J];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03期
4 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刘瑾,邹建平;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地理学报;2005年01期
5 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6 李志刚;;中国城市的居住分异[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4期
7 王跃生;;民国时期婚姻行为研究——以“五普”长表数据库为基础的分析[J];近代史研究;2006年02期
8 吴重庆;社会变迁与通婚地域的伸缩——莆田孙村“通婚地域”调查[J];开放时代;1999年04期
9 唐利平;人类学和社会学视野下的通婚圈研究[J];开放时代;2005年02期
10 谭琳,柯临清;目前中国女性婚姻迁移的态势和特点[J];南方人口;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平玲;叶战备;;中国政府创新能力影响要素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王苍柏;;华人网络的再认识:一个空间的视角[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02期
3 赵崇南;仡佬族道德浅论[J];贵州民族研究;1995年03期
4 熊坤新;盛行“打花龙”的民族——仡佬族[J];神州学人;2003年06期
5 张晓辉;李天元;;变迁中的仡佬族——贵州省大方县仡佬族印象[J];今日民族;2007年06期
6 田晓岫;“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与仡佬族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3期
7 伍隆萱;擅长采汞和制铁的仡佬族[J];百科知识;1995年11期
8 杜薇;;仡佬族的“护持”生态观[J];绿叶;2006年03期
9 李晓林;;中越边境的仡佬族人家[J];中国民族;2007年09期
10 何海珍,马文玫;大山之子[J];民族团结;199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芳礼;;从布依族《古谢经》看历史上各民族友好关系[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2 周贤润;;屯堡族群通婚圈的社会人类学考察[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晓萍;王锴;;从居住格局看黔中屯堡人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陆卫群;朱江;;少数民族已婚妇女性生活现状调查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题策划 杜再江;仡佬族文化:艰难的传承与拯救[N];贵州民族报;2007年
2 务川自治县人民政府县长 陈实;在务川自治县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贵州民族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莫海艺;做好民族工作 构建和谐务川[N];贵州民族报;2007年
4 记者 杨振军;科学规划 提高新建房屋抗震性能 优化空间结构[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5 本报记者 刘兴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庆祝自治县成立20周年[N];贵州民族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瞿大喜;立足特色 着力发展[N];贵州民族报;2008年
7 瑞杰;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仡佬族赛区在贵州启动[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陈乐基;我省14本民族自治地方概况率先全国出版[N];贵州民族报;2008年
9 秋红;找准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突破口[N];贵州民族报;2006年
10 中共务川自治县县委书记 柳盛明;在务川自治县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N];贵州民族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姜义荣;服务型政府都市成长管理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杨沛艳;黔中苗族宗族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田园;富民芭蕉箐苗族的婚姻圈与婚姻交往[D];云南大学;2012年
2 胡洁娜;仡佬族审美意识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3 左明星;腾冲边陲移民聚落空间形态探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4 何良俊;何谓侬人?[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5 温静文;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散居回民传统文化认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6 马月鑫;西安市回坊回族通婚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蒋桂东;屯堡人与周边少数民族族际通婚在现代化背景下的演变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D];贵州民族学院;2011年
8 宋秀波;民族传统文化的地域传播与空间结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45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945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