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缅甸崩龙族历史发展特点及其历史建构

发布时间:2018-05-29 01:39

  本文选题:孟高棉 + 崩龙族 ; 参考:《思想战线》2012年05期


【摘要】:中缅沿边地带历史发展呈现出的波动性和中缅藩属关系的特点,使缅甸崩龙族在历史的大部分阶段与中国王朝国家保持着比缅甸更为密切的联系。这一方面使他们很难建立起稳定的与缅甸历史的关联性和历史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也为他们重新建构自己与缅甸的历史留出了空间。随着中缅边界的变迁,从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出发,缅甸崩龙族开始逐步建构起与现代统属关系相适应的历史表述,以彰显和缅甸国家的历史联系,在缅甸的历史中找到归属感。这形成了建构崩龙族历史的背景。这种历史的建构,是其重塑国家认同的表现之一。
[Abstract]:The fluctuation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long the Sino-Burmese border zon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o-Burmese vassal relationship make the Bong Lung nationality in Myanmar maintain a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Chinese dynasty in most stages of history than Myanmar. On the one hand, it makes it difficult for them to establish a stable connection and identity with Myanmar's history,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leaves room for them to rebuild their history with Myanmar. With the vicissitude of the border between China and Myanmar and the needs of history and reality, the Bong Lung ethnic group in Myanmar began to gradually construct a historical expression suitable to the modern unifying and subordinate relations, in order to show the historical connection with Myanmar and to find a sense of belonging in Myanmar's history. This formed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the Bong long nationa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kind of history is one of its manifestations of reshaping national identity.
【作者单位】: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西南人口较少民族社会发展特殊性研究”阶段性成果(2007JJD850205)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成果 云南大学“211”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缅甸德昂族民族志”阶段性成果 云南省民族研究院项目“近现代云南民族文化变迁研究”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茂琳;董晓梅;杨腊三;王素琴;;德昂族跨境调查随笔[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李茂琳;董晓梅;杨腊三;王素琴;;德昂族跨境调查随笔[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黄素芳;;孟人的兴衰——对东南亚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变迁的探索[J];世界民族;2007年03期

4 李大龙;;关于藩属体制的几个理论问题——对中国古代疆域理论发展的理论阐释[J];学习与探索;2007年04期

5 刘志扬;李大龙;;“藩属”与“宗藩”辨析——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四[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03期

6 李大龙;;试论中国疆域形成和发展的分期与特点[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和;;清代滇东南经营与农业开发简论[J];甘肃农业;2006年07期

2 廖德广;;白族盐业生产科技——兼论“金马碧鸡”传说源于白族盐神文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3 杨爱民;;唐朝姚州都督府立废问题刍议[J];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李和;;云南文山地区封建历朝统治政策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李秉芬;;云南凤庆彝族源流初探[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6 李永;;浅析景东县行政区划沿革和民族变迁之关系[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7 张宏年;;清代藩属观念的变化与中国疆土的变迁[J];清史研究;2006年04期

8 朱昭华;;袁世凯政府对外蒙古独立的因应[J];史学月刊;2009年06期

9 陈征平;刘鸿燕;;试论历史上皇朝中央对西南边疆社会的内地化经略[J];思想战线;2012年02期

10 李和;;古代文山地区的设治——文山沿革史述论[J];文山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姜南;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余文兵;帝国深入西南边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丁桂芳;哈尼族奕车人爱情与婚姻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杨永福;滇川黔相连地区古代交通的变迁及其影响[D];云南大学;2011年

6 王志强;李鸿章对越南问题的认识与策略研究(1881-1886)[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邹建达;清前期云南的督抚、道制与边疆治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9 陈征平;云南早期工业化进程研究(1840—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秦树才;清代云南绿营兵研究[D];云南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濮玉慧;霜天与人文[D];云南大学;2011年

2 和晓瑜;当代丽江九河纳西族与白族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冯海晓;明代西南、西北边疆地区土司制度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4 谷训涛;论贡赐体系中的漠北回纥与唐朝关系(629-843)[D];云南民族大学;2011年

5 非荼娟;抗战时期军事工业内迁云南的社会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黄建平;清代云南商业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赵莹;云南聚落的生长与发展研究初探[D];重庆大学;2004年

8 刘启强;岑毓英与中法滇越界务交涉(1885~1887)[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崔景;文化人类学视域下滇中集镇型聚落形态的演化[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李桂华;中国视角下的中越陆地边界问题研究(1949-2007)[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谋;略论孟族文化[J];东南亚研究;2002年04期

2 何平;孟高棉语民族的起源与北方孟高棉语诸民族的形成[J];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3 陈力;试论秦国之“属邦”与“臣邦”[J];民族研究;1997年04期

4 包文汉;清代“藩部”一词考释[J];清史研究;2000年04期

5 黄松筠;中国藩属制度研究的理论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6期

6 李大龙;;关于藩属体制的几个理论问题——对中国古代疆域理论发展的理论阐释[J];学习与探索;2007年04期

7 刁书仁;康熙年间穆克登查边定界考辨[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03期

8 马大正;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03期

9 李大龙;;不同藩属体系的重组与王朝疆域的形成——以西汉时期为中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01期

10 李大龙;;“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六[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维有;;华裔国家认同与泰国1932年立宪革命[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王凬;;国家认同的价值诠释[J];学术论坛;2010年12期

3 徐黎丽;;论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以中国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陈晓婧;;佤族国家认同的历程、现状与挑战[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阿达莱提·塔伊尔;;中国柯尔克孜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调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李树燕;;国家建构与跨境民族国家认同——基于云南跨境民族的实证研究[J];理论月刊;2011年06期

7 李紫烨;;浅析喀什维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7期

8 杨茂锐;;论苗族在振兴中华中的作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郑民;;印尼华人与国家认同[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1年01期

10 何溥滢;中国民族史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以中国古代民族史事为例[J];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黎丽;;国家认同——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核心因素[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2 雷琳;;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西北边疆执政安全理念构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白叶;;当代新加坡福建会馆认同形态初探——以会讯为切入点[A];《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袁冰凌;;雅加达华人公馆探源[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5 陈e,

本文编号:19490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9490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8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