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的百年认同
本文选题:中华民族 + 民族认同 ; 参考:《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开启了近代中华民族百年认同的历程,也开启了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认同有了极大的增强。在此之前,清朝实现的古代中国国家版图的大统一,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认同奠定了基础;鸦片战争和列强的入侵,促成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认识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和自身的组成,回答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的问题。"中华民族"一词在辛亥革命时期正式出现,此后,中华民族认同逐渐形成并得以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中华民族的认同达到了新的水平。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形成的强烈认同,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思想资源、坚实基础与可靠保证。
[Abstract]: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pened the century-old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modern times, and also opened the transition from freedom to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has been greatly enhanced. Before that, the great unific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national territory realized in the Qing Dynast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since modern times, and the Opium War and the invasion of the great powers contributed to the awaken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nsciousness. Know you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your compositio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China and who is Chinese. " The term "Chinese nation" officially appeared 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fter which,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gradually formed and strengthened.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reached a new level. The strong recognition form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is a valuable ideological resource, a solid foundation and a reliable guarantee for national unity, national unity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民族与宗教理论教研室;
【基金】:国家开发银行资助 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度一般类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完善与创新”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村田雄二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5期
2 王希恩;;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J];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3 胡岩;谬误中包含的真理─—评清末君主立宪派的中国民族观[J];民族研究;1994年02期
4 胡岩;“五族共和”口号的提出及其意义[J];西藏研究;199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 朱维群;[N];学习时报;2012年
2 记者 张烁;[N];人民日报;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武;;民国时期英国支持和插手康藏纠纷的政策分析[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2 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3 王四四;陶柯;;中华多民族文学视阈中的藏区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建设[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4 桑丁才仁;;民国玉树县建政史略及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藏学;2011年S2期
5 敖福军;;民族与国民——简述杨度的民族观[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单翔宇;胡祥云;;中华文明持久传承和中国不会分裂的原因初探——从分裂中国的若干言论谈起[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王亚亚;;社会分化视阈下的中国民族社会问题探微[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8 路宪民;;近现代社会变迁与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特征[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9 袁建华;;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另类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4期
10 高媛媛;;中国共产党和谐民族观的理论渊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彭武麟;;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国家转型及其民族关系之建构[A];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思想[C];2012年
2 许纪霖;;天下主义/夷夏之辨及其变异——兼论近代中国的国族认同[A];近代思想史研究(第10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伊利贵;民国时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闵长虹;凝聚、变迁、提升:中华民族精神论纲[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银花;民族和谐发展:理论与实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蒋新卫;冷战后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变迁与新疆安全和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瞿骏;辛亥革命与城市公共空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路宪民;社会文化变迁中的西部民族关系[D];兰州大学;2008年
7 李国栋;民国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国政府的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徐中林;南京国民政府的西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王延明;从牛马载信到移动通信[D];兰州大学;2010年
10 郭军;近代国学教育之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乌吉斯古楞;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在内蒙古的活动[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邹敏;巩固主权的努力与斗争[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3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4 刘晓洲;民族主义与晚清的中国认同[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郭菲菲;黑龙江近代边防法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王晓云;清末中英西藏地方条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秦奋;孙中山民族思想初探[D];西北大学;2008年
8 张庆;论中学历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孔繁凡;民国初期甘肃军政派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8年
10 祝方林;南京临时政府关于国内民族问题的理论主张初探[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柳升祺;;评范普拉赫先生的西藏史观及其它[J];中国藏学;1992年01期
2 大卫·Y·H·吴 ,曲翰章;在中国国外构筑的中国国民同一性[J];国外社会科学;1993年10期
3 喇秉德;简评“西姆拉会议”前后马麒的历史作用[J];回族研究;1993年02期
4 周方;解读“五普”的少数民族人口[J];中国民族;2003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付欣;易连云;;论民族认同的概念及其层次[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2 苏昊;;民族意识、民族认同的界定和研究述评[J];中外企业家;2012年08期
3 傅蕾;晏雄;;多民族聚居地青少年跨民族认同现象研究——以丽江市宁蒗县民族聚居地中学生为例[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3年01期
4 姜勇;论庸俗民族认同观[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许纪霖;从民族认同和公民意识的角度认识青年[J];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09期
6 唐胡浩;;民族认同研究回顾[J];民族论坛;2006年10期
7 唐胡浩;;民族认同研究回顾[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欧东明;;印度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J];南亚研究季刊;2008年04期
9 殷曼i_;;民族认同建构与“历史记忆”的暧昧性——看《碧奴》之“重述神话”[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1期
10 唐书明;;认同理论演变中的民族认同[J];思想战线;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佐斌;秦向荣;;中国青少年儿童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莹瑞;佐斌;;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对亲社会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邓敏;樊洁;;大学生民族认同结构性分离的实验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宫玉宽;;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5 刘新利;;试论全球化时代大众传媒与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A];新闻学论集第27辑[C];2011年
6 赵旭东;;龙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乡村建构——以华北一村落庙会为例[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7 常永才;呼和塔拉;;族内文化差异与民族认同:新疆蒙族个案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徐晓旭;;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人的民族认同[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9 李春;张文新;;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马海林;罗桑平措;张雁军;;11—24岁藏族青少年民族认同藏汉双语量表的编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希恩;说民族认同[N];学习时报;2002年
2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卢瑶邋陈谊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张庆林;心理学视野中的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7年
3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国家认同下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黄兴涛;现代中华民族认同史小议[N];北京日报;2010年
5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 张海洋;陈连开先生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复兴传统节日 强化民族认同[N];亚太经济时报;2005年
7 中央编译局当代所 李义天;构建认同意识下的多民族国家[N];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蒙言;将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精神纽带[N];贵州民族报;2014年
9 曹大明;重塑“畲人”:赣南畲族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3年
10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 陈茂华;谁是美国人[N];解放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史慧颖;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民族认同心理与行为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钱春莲;中国新影像:全球视野与民族认同[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晓龙;当代阿拉伯民族认同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2 邓敏;哈尼族、彝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及注意偏向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安玉杰;延边朝鲜族高中生民族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董素云;民族福利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其其日力格;居住在蒙古族中间的汉族牧民的民族认同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文慧;黔东南州苗族的民族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张超;“历史记忆”与“族群边界”视野下的宗教与民族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向贤海;民族认同与移民族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10 施贵菊;苗族中学生民族认同与自我概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60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960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