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铁摩尔与施坚雅——边疆研究内亚范式与西南传统中的歧异与互通
本文选题:边疆研究 + 内亚范式 ; 参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2期
【摘要】:中国各部分的边疆存在差异,因此在具体的边疆区域研究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以拉铁摩尔为代表的边疆研究"内亚范式"和以施坚雅为代表的边疆研究"西南传统"在各自研究兴趣与路径方面有所不同,但如果我们以更具有连续性的内亚-西南分析视角来看的话,则可以在这两种研究范式之间找到其内在的互通之处,进而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内亚与中国西南社会。
[Abstract]:Becaus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border areas of China, there are also huge differences in the study of the specific frontier regions. The "Neiya Paradigm", represented by Lattimore, and the "Southwest tradition", represented by Skinner, are different in their respective research interests and paths. However, if we look at it from a more continuous perspective of Naya-Southwest analysis, we can find the inter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se two research paradigms, which will help us to better analyze Neiya and Southwest China.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C9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史建云;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若干思考[J];近代史研究;2004年04期
2 任放;;施坚雅模式与国际汉学界的中国研究[J];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02期
3 袁剑;;20世纪上半叶的内亚研究与地缘政治——以民国时期国内对拉铁摩尔及其学说的介绍与评价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4 彭文斌;;近年来西方对中国边疆与西南土司的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02期
5 彭文斌;汤芸;张原;;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类学界的中国西南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1期
6 王建民;施坚雅;汤芸;胡冬雯;;从川西集镇走出的中国学大师——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施坚雅(G.W.Skinner)教授专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0期
7 袁剑;;“内陆亚洲”视野下的大边疆:拉铁摩尔的实践路径——基于一些相关作品的阅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8 袁剑;;2013年的中国边疆研究:使命、范式与转型[J];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01期
9 谢杲馥上海大学人类学所;董敬畏;张江华;;广西、中国西南和人类学的区域社会研究——访著名人类学者张江华教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2 李远行;传统复兴?现代化?──现代化理论研究的主体视角与功能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3 李远行;大共同体本位?小共同体本位?——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性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刘正刚;张家玉;;明清时期安徽沿淮女性的生活选择[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5 罗雅丽;张常新;;县域村镇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金湖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6 张伟;明亮;;川西茶馆文化的复兴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7 李春会;;论交通体系与市镇经济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8 马丹丹;;匪患冲击下的民间宗教重建——十一联保的启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杨文安;祭龙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10 郑宪强;何佰洲;;试论农村住宅投资与农居地整理[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文超;;外来新娘自身文化的解构与重构[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甘品元;;改革开放以来毛南族婚姻行为变化的社会性别解读——以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L屯为例[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杨宇环;;农宅空间布局与建造技术变化初探及其解释——以川东和赣中地区两个案例展开[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能;武廷海;林文棋;;农村规划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配置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刘大可;;传统客家村落的通婚网络初探——闽西武北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8 彭红艳;刘伦文;;国家与乡村关系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9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10 张中复;;都市回族问题研究定位的再思考——从“社区”与“现代化”的互动观点谈起[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9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双进;中共革命下的乡村金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曾祥祯;抗战时期泰和市政建设与管理研究(1939-194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训剑;侨乡的巡海大王崇拜[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欧小珍;边村经济[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黄兰;不交易的“交易者”:广西隆安县南圩镇亥日的牛中[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钱宇春;论新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背景、特征及其路径[D];江苏大学;2010年
10 胡静;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职能变革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元生;学者、政客与“间谍”:拉铁摩尔(1900-1989)[J];民国档案;1994年02期
2 张世明;;拉铁摩尔及其相互边疆理论[J];史林;2011年06期
3 李绍明;从中国彝族的认同谈族体理论——与郝瑞(Stevan Harrell)教授商榷[J];民族研究;2002年02期
4 郝瑞;再谈“民族”与“族群”——回应李绍明教授[J];民族研究;2002年06期
5 张友庭;;民族与历史——读拉铁摩尔和他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J];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6 魏长洪,陈香苓;中亚界定研究概述[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7 彭文斌;;中西之间的西南视野:西南民族志分类图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0期
8 王铭铭;杨正文;彭文斌;;“跨越边界与范式——中国西南人类学的再思考”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0期
9 彭文斌;斯蒂文·郝瑞;;田野、同行与中国人类学西南研究——访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斯蒂文·郝瑞教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0期
10 彭文斌;汤芸;张原;;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人类学界的中国西南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晔;试评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剑;;20世纪上半叶的内亚研究与地缘政治——以民国时期国内对拉铁摩尔及其学说的介绍与评价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2 杨洪远;;从欧文·拉铁摩尔到王明珂:解读中国边疆研究的另一个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06期
3 宋培军;;拉铁摩尔“双边疆”范式的内涵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4 李宏伟;佟训舟;;拉铁摩尔的“中国情结”[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德全英;;长城的团结:草原社会与农业社会的历史法理——拉铁摩尔中国边疆理论评述[J];西域研究;2013年01期
6 林赛水(Lindsay Waters);中国与美国的内边疆[J];读书;2005年04期
7 李晔;;欧文·拉铁摩尔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中国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01期
8 韩毓海;;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J];文化纵横;2011年04期
9 张星星;;“《美亚》小组”延安行[J];共产党人;2007年16期
10 王欣;;中国边疆学构建面临的几点理论挑战——以拉铁摩尔、狄宇宙和濮德培为例[J];思想战线;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泽琳;;读书[A];共识(2011秋刊06)[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故垒;拉铁摩尔:见证中美数十年风云[N];中华新闻报;2006年
2 袁剑;边缘社会的外国眼: 拉铁摩尔及其中国边疆民族理论[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袁剑;长城的意义指向及其所体现的边疆意识[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宏伟;欧文·拉铁摩尔的边疆学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晔;试评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97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1997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