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兼谈“共存共生”论对两者关系协调的启示
[Abstract]:How to coordinate and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control the tension between them within an appropriate range is a major issue that every nation-state in the world must deal with today. By comparing the two concepts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re are not only differences but also links between them, and they exist together in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nation-state. In recent years,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opposite conflict" and "coexistence and symbiosis" acco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cognition of the coexistence and symbiosis between the two is far more beneficial to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two than to emphasize the opposing conflict between the two. Only on the premise of acknowledging the coexistence and symbiosis of the two, the discussion on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two relations is realistic and feasible.
【作者单位】: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民族政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YJC81003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茂荣;;“民族”与“民族认同”问题研究述评[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年04期
2 莫红梅;;多民族国家视域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J];教学与研究;2010年09期
3 陆海发;胡玉荣;;论当前我国边疆治理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4 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5 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6 袁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11年05期
7 王希恩;民族认同发生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文史哲版);1995年05期
8 金志远;;论国家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的共生性[J];前沿;2010年19期
9 王付欣;易连云;;论民族认同的概念及其层次[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10 郭艳;全球化时代的后发展国家:国家认同遭遇“去中心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晓芳;;北大留日学生创办的《学海》杂志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王思林;;论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及其启示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5期
3 焦若水;胡浩;;城市社会空间的扩展:北京奥运会的城市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4 郑娇;叶兴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模式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5 张祝平;;从文化自觉的视域审视太极文化的勃兴[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安思佳;;一曲悲凉的哀歌——从《穆斯林的葬礼》看民族文化差异[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2期
7 袁三英;;解构与建构:既定性别关系社会文化模式的“破”与“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刘茜;李静;;失落与回归:教师实施民族文化课程的现实困境和应然走向[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7期
9 李娜;;广州市公共场所“禁烟”分析——基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分析的视角[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3期
10 陈以定;;试析台湾当局国家认同观与两岸政策[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玉霞;;从文化创意到文化重建——乡村游憩未来之路[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志伟;;明清时期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3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郭佩惠;;论文化多样性与和谐文化[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建新;黄超;;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龙井市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韩国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于影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三级课程实施再思考——以新疆地区为例分析[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顾晓伟;李云根;;在福建发现中国的海洋文化——历史记忆与海洋文化认同[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利群;;论文学批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合理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建梅;培养双语双文化人: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人类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田静;教育与乡村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美玲;从宗族仪式到民族节日[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陈巧岚;参与式发展:程阳桥景区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吐尔逊阿依·吐拉买提;南疆地区维吾尔族的中华民族认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马小平;人类学视野下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贺传熙;产品设计及使用过程中认知摩擦的成因要素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李会勤;生态文化自觉探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8 宋宁;文化自觉的时代内涵及现实意义[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9 任永波;群体文化学在产品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梁俊颖;大连地区朝鲜族与韩国迁移者的民族认同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中民;;从族群与国家认同矛盾看阿拉伯国家的国内冲突[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3期
2 费孝通;边区民族社会经济发展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3 马戎;关于民族研究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马戎;;中国社会的另一类“二元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郑杭生;;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解读[J];创新;2009年12期
9 李禹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华夏社会中民族、国家意识的同一性[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10 乔根锁;论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J];中国藏学;1998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王广 范勇鹏 袁华杰 张飞岸 何兰芳 李彩艳 特约记者 李瑞琴 孙中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孙承斌、杨维汉;[N];人民日报;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轶;;从“民族认同”到“宪法认同”——立宪主义视角下民族与国家关系之反思与重构[J];法学评论;2011年03期
2 樊红敏;;从抗震救灾看国家认同的建构[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5期
3 奂平清;;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民族认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龙运荣;;全球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1期
5 吴楚克;王倩;;认同问题与跨界民族的认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徐黎丽;;论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以中国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杨贞;叶兴艺;;双重认同理论的建构与典型实践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12期
9 李紫烨;;浅析喀什维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7期
10 张友国;;亚文化、民族认同与民族分离主义[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叶青;;全球化背景下认同多元化问题研究初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3 李向平;;属性与身份的整合——宗教与民族认同资源的社会化路径[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4 刘稚;;关于跨界民族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兼论中国与东南亚的跨界民族[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冯天喻;;在“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A];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韩琦;;为什么独立后的西属美洲没有建成统一的联邦国家?[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黄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上海形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蔡水清;;新加坡培育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教育措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徐黎丽;;国家认同——影响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核心因素[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10 张践;;论复合性民族与多元文化认同[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俞可平;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N];学习时报;2004年
2 青海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执笔 吴玉敏;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N];人民日报;2009年
3 杨晓萍;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民族认同的危机[N];中国民族报;2011年
4 樊红敏;民族认同感如何建构[N];郑州日报;2008年
5 朱军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认同与民族整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王建娥;移民问题对民族国家观念及制度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张践;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都具有终极性[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周谨平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牛锐;民族语文政策与民族认同[N];中国民族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龚丹韵;公祭复苏,现代化征程中的价值寻根?[N];解放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张宝成;磨合与交融:呼伦贝尔巴尔虎蒙古人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南长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6 李东铁;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国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翟金秀;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的当代西欧民族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陆勇;传统民族观念与清政府[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桂榕;历史·文化·现实:回族的国家认同[D];云南大学;2010年
10 范微微;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国家认同: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北扬;民族学校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娜;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李海淑;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的互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李景梅;西安回族的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赵颖;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贾英仙;散杂居回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教育人类学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婧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视角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年
8 喇维新;西北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健康与高教管理策略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覃健;地方叙事中的历史记忆与民族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蒋大国;当代凉山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整合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23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23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