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从土司通婚看土司之间的关系变化——以湖南永顺老司城碑刻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8-08-18 16:53
【摘要】:明代中后期,面对内外局势和实力强弱的变化,永顺土司彭氏家族在不同的政治利益的驱使下,选择了不同的婚姻对象,与其周围的土司家族之间通过联姻,形成了一个婚姻集团,建构了自己的权力网络,巩固了永顺土司在地方社会的权力,实现了其政治统治的目的。永顺土司这种独特的联姻方式及其变化,大多散记在碑刻、家谱等民间文献中,通过对该类文献的利用与解读,有助于深化对土司制度的研究。
[Abstract]: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ng Dynasty, faced with the change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situation and strength, the Pang family of Yongshun Tusi, driven by different political interests, chose different marriage objects, and joined them by marriage. It formed a marriage group, constructed its own power network, consolidated the power of Yongshun Tusi in the local society, and realized its aim of political domination. The unique marriage method and its changes of Yongshun Tusi are mostly recorded in inscriptions, genealogy and other folk documents. Through th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is kind of documents, it is helpful to deepen the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Tusi.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基金】:湖南省民族学研究基地项目“土司之间婚姻关系研究——以湖广土司为例”(10jdzb11)的成果
【分类号】:K2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诗选;;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间古籍整理与保护研究[J];长江论坛;2010年05期

2 杨花;;明代渝东南地区土司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初探——以酉阳、石x+为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朱圣钟;;秦汉时期巴人的分布与迁徙[J];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4 李良品;;历史时期重庆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尹华光,尹美菊,冯国禄;武陵源民俗文化美探微[J];船山学刊;2000年02期

6 彭福荣;冉建红;;石x+马氏土司文学述论[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7 成臻铭;;论清代土司区变动的过程、特点及原因——以土家族区域为例证[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彭福荣;;酉阳冉氏土司的沿革、族属与民族关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王平;唐崖覃氏源流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03期

10 曹学群;土家族的姓名演变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圣钟;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历史经济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3 刘伦文;母语存留区土家族社会与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谭志满;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宋仕平;土家族传统制度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谭必友;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区的近代重构[D];兰州大学;2006年

7 陈心林;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韦顺莉;清末民初广西大新县境土司社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冶;上阳子陈致虚生平及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李然;当代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互动与族际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爱;鹤峰屏山土家族招赘婚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0年

2 熊英;土家语衰落趋势刍论[D];广西大学;2005年

3 张婷;明代四川土司述要[D];四川大学;2005年

4 刘琼;土家族“佛事”丧葬习俗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5 冉红芳;土家织锦文化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6 龚义龙;人口迁入与经济变迁[D];四川大学;2007年

7 杨千菊;改土归流前后石门县覃氏家族的教育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左传;土家族史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9 苟爽;八番土司源流考[D];贵州大学;2008年

10 王晓英;岩冲土家语的传承与变迁[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国桢;瓜蒂庵书籍碑刻题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2 张晓旭;秦汉碑刻研究(下篇)[J];南方文物;2000年02期

3 鲁础红;邯郸武灵丛台碑刻述略[J];文物春秋;2005年03期

4 杨晓春;;清江清真寺现存清代碑刻的初步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王菡;;国家图书馆藏密云古北口杨令公祠碑刻考略[J];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06期

6 惠礼;;我国宋代少数民族地区碑刻研究[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7期

7 王盛婷;;汉魏六朝碑刻委婉语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孟学华;刘世彬;;明清时期贵州平塘县毛南族地区的社会组织形式探析——平塘县毛南族地区几处碑刻的社会学价值[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陈桥驿;;《水经注·金石录》序[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10 徐无闻;《寰宇贞石图》浅说[J];江汉考古;198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文;;四川新出土一批汉代碑刻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郭春梅;;河东“丁戊奇荒”探研——以河东碑刻为主[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吴振宇;;试析《桑园围全图》碑刻[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康兴军;;《药王庙孙真人碑记》的整理与研究[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2届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史若民;;从平祁太留存碑刻看其经济社会变迁[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丽玲;;南海子内的御制碑及其保护利用[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7 孙继民;;近年新发现《汉冀州从事冯君碑》琐见[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8 黄腾华;;清代台湾地区的妈祖碑刻述论[A];福建省首届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华南;;鹿邑太清宫三碑保护措施初探[A];文物建筑论文集(第2辑)[C];2009年

10 彭泽益;;《京沪苏杭工商行业碑文集粹》序言[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金柯;保定的古代书法碑刻[N];中国文化报;2004年

2 文管锁;浅谈荣州碑刻[N];自贡日报;2005年

3 ;“袖珍碑刻”的价值[N];美术报;2005年

4 范翔宇;碑刻文化 纪事存史[N];北海日报;2010年

5 川谷;碑刻档案觅仙踪[N];中国档案报;2004年

6 整理 阮帆 肖迪;碑刻中暗藏正史之外的北京[N];北京科技报;2005年

7 ;云居寺出土辽代碑刻[N];北京日报;2005年

8 卞利;徽州碑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9 ;稀世瀚墨神品首度问世[N];中国保险报;2004年

10 武师文;曲阜汉魏碑刻[N];人民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宇;山东汉代碑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王文广;中国古代碑之设计[D];苏州大学;2012年

3 吕蒙;汉魏六朝碑刻古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沈倩;文物物语——论宋代戏曲文物与宋代演出[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5 李建廷;魏晋南北朝碑刻up形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山;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王力春;汉魏南北朝石刻书人考辨[D];吉林大学;2009年

8 吴文文;汉碑文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鹏江;唐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宗超;汉代造型艺术及其精神[D];东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婷玉;海东汉文碑词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冯军;济渎庙碑刻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徐可然;兖州金口坝佛教碑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榆;云南地区圆首冠形碑渊源考[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王焕嘉;郑和碑林的艺术设计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董建华;临夏回族自治州古代碑刻的史料价值[D];兰州大学;2006年

7 王盛婷;汉魏六朝碑刻礼俗词语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齐雅莉;张掖地区古代宗教简述[D];兰州大学;2008年

9 杨双群;魏晋南北朝碑刻人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李利芳;魏晋南北朝碑刻文字构件变异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900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900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8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