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民族志:一种广义人文关系学的界定

发布时间:2018-08-23 14:50
【摘要】:"民族志"之名,来自古希腊文的"民族+志",指"记录的民族学",而"民族学"则常被理解为"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上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的异同"(蔡元培)。"民族+志"这一组合是近代的发明,与欧洲国族观念有着既相合又相离的两可关系。就多数经典民族志呈现的面貌看,尽管有将民族志视作"民族研究"的基本方法者,但民族志研究单元一般超脱于"民族",其描绘的物质、社会和精神世界,是"ethnos(民族)"的真正含义,指与近代西方"个人"不同的其他"人的观念"。在民族志中,"人"是内在差异化、人格外在化、非个人的多元复合场所,其属性不可单独以"世间性"来理解。在此意义上的"人",是含有人、神、物诸存在者之间的关系的存在者。"人"的这些内容,曾被界定为"文化"的诸"因子"或"方面",而近一个世纪的民族志研究表明,"文化"最好被理解为人文关系的总体状态。人文关系,是"己"与广义的"它"之间的关系,是"世内存在者"与"世界"的关系。所有这些关系分布在大小不一的社会共同体中,即使我们观察的是一个范围狭小的村庄,这些关系依然可以得到清楚的表现。对民族志书写者而言,所有地方,都是"世界性的",在人文关系的"世界"中,"己"与"它"的关联性被分解为几类关系及其认知,但其本来面目是浑然一体的。它"因地制宜",形成人中心、神中心、物中心的形貌,相互之间存在差异,但在等级与互惠的复合性意义上,却普遍一致,从而使场景远离"我者"的民族志,总是关乎于"己"——作为众多"世界"中的一个,这包括"民族",但不等于它。
[Abstract]:"ethnography", derived from the ancient Greek term "ethnography", refers to "recorded ethnology", and "ethnology" is often understood to mean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nations in their physical behavior by comparing them with each other" ("ethnography"). " The combination of ethnography is the invention of modern times and has two relations with the concept of European nationality. As far as the appearance of most classical ethnography is concerned, although there are those who regard ethnography as the basic method of "ethnic studies", the ethnographic research unit is generally detached from "nationality", which depicts the material, social and spiritual world. Is the true meaning of "ethnos", referring to the modern Western "individual" different from other "human concepts." In ethnography, "man" is a complex place of internal differentiation, externalization of personality and non-individual, whose attribute cannot be understood by "worldly nature" alone. In this sense, "man" is the exist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gods and things. " These contents of "human" have been defined as "factors" or "aspects" of "culture", and the ethnographic studies of nearly a century have shown that "culture" is best understood as the overall state of human relations. Humanistic relationship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it" in a broad sense, and between "existence in the world" and "world". All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distributed in social communities of all sizes, and even if we look at a small village, they can still be clearly expressed. To the ethnographer, all places are "cosmopolitan". In the "world" of human rel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it"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kinds of relations and their cognition, but their true appearance is a whole. It "adapt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forms the morphology of human center, god center and object center,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but they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in the composite sense of hierarchy and reciprocity, thus making the scene far away from the ethnography of the "I person". Always about self-as one of many "worlds", including "nation", but not equal to i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分类号】:C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铭铭;;莫斯民族学的“社会论”[J];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亚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文化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李庆真;乡村情缘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效应[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李远行;大共同体本位?小共同体本位?——中国农村基层组织性质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何宏光;李远行;;中国社会语境下关系网的发生、运作和变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任丙强;家庭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对马克斯·韦伯观点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陈亚鹏;李向利;;中国信用制度的法理思考[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贾莉莉;徽州民居村落聚居形态的有机更新[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8 李改维;李蒙;;传统村落公共开敞空间的特征分析——以陕西党家村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9 蒋艳;;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10 王云飞;李庆连;;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社会秩序的确立——从农民法律意识谈起[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王汝能;;发展检察文化促进执法规范的思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陈景信;;我国农村家庭关系弱化分析及其现实思考[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甘超英;;“三农”问题的若干宪法观察与思考[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5 杨豪;;从理论构建到客观事实: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分层研析——以冀县为中心的考察[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6 杜靖;;五服-姻亲与宗族——一个汉人社会研究的新框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7 文必正;;中国特色产业集群关系营销的理论探索[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敬尧;;农村政策运行中的乡村干部暗行为分析——以Y乡为观察对象[A];村民自治进程中的乡村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1年

9 李晖;;农村养老的制度演绎与惯性生存[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10 陈立旭;;地域文化与浙商合作精神[A];“浙学传统与当代浙江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韩振华;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5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赵鑫;组织创新氛围、知识共享与员工创新行为[D];浙江大学;2011年

7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徐健;农户人际关系网络结构、渠道行为与契约型农产品交易关系稳定性[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超;编码方式、自我构念对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肖易儒;林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张t,

本文编号:21994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1994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a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