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与融入
本文关键词: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与融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34卷第1期2014年1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Vol.34No.1Jan.2014
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与融入
郑信哲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
要:随着强劲的人口流动大潮,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也已形成一定规模。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地从边远乡
村、山寨涌入城市,使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迅速增多。而少数民族人口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点及掌握生活技能方面的先天不足,他们在城市的境遇更加艰难,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如何在城市适应与发展的问题。在概述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及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与融入现状,探讨了问题及其症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城市融入;社会排斥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0020-06文章编号:1672-433X(2014)01-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农村人口大量地流入城市,如今2亿多农村人口在各级城市打工经商,其中不乏少数民族人口。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在城市流动的少数民族人口达1000多万人
[1]
弱势群体,那么少数民族人口更属于弱势群体。
虽然,从人口流动规模上看,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市的比例不多,但少数民族人口所具有的特点及其与本民族、本民族地区的密切联系,他们在城市的适应与发展状况牵动着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令人关注。那么,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的现状如何?他们在城市适应与发展中面临哪些问题?存在哪些影响民族关系的不利因素?他们对城市政府的诉求是什么?城市政府是如何应对的?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探讨。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民族工作
1.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本文所讲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是指进入城市经商打工的非当地城市户籍的少数民族人口。
传统上,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大多居住于远离城市的边远乡村山寨,这些地方交通闭塞,与外界的联系不多,人们过着自给自足而相对平稳清苦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现象日趋明显。大量的内地汉族农民不仅走向城市,而且也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经商打工,给少数民族地区带去日用产品和手工技术。据有关统计,早在1990年,仅浙江省流入少数民族聚居的八省区的人口约有10万人,占该省出省人数的12.5%。距离民族地区相对较远的浙江省况且如此,距离民族地区比较近的省份流入民族地区的人数可想而知。
汉族流动人口给民族地区带来了较浓的商品经
[3]
。少数民族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使城市日
益成为各民族人口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热点地区,
也使城市成为一个影响民族关系的敏感地区。例如东南某省2008—2010年发生的民族方面各类纠纷
80%以上在城市[2]。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矛盾中,
由于汉语言掌握水平不同,生活习俗、宗民族人口,
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他们在城市适应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多于汉族流动人口。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适应和融入是否顺利,不仅与他们本身在城市能否立足相关,而且关系到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的发展与稳定。
少数民族人口离开传统聚居地而走进陌生的城市,他们面临各种问题与困难。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众多的农民工一样,由于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尽管多年在城市工作居住,为所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但他们仍被排斥于城市体制外,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待遇。而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除了一般农民工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外,还由于民族特点及其影响,,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多于一般农民工,他们的城市适应与融入更加艰难。所以,如果说城市的农民工是一个
收稿日期:2013-08-24
作者简介:郑信哲,男(朝鲜族),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中国民族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
本文关键词: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与融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1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2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