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文化变迁与认同—赛夏族与基诺族的考察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5 16:49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均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少数民族社会始终是承受最大冲击之一群。自欧美海权国家兴起,殖民主义影响遍及全球,世界少数民族不断的被支配、解构、重组,至今仍处於剧烈的变动过程当中,这些过程造成许多「民族」被同化、瓦解甚至消亡。主要原因有以武力征服者,更多的原因应是文化所造成的影响。当前仍能以自我文化相对于他族文化呈现于世之民族,必有其文化之特质及适应方法。 近数百年来,台湾原住民族之赛夏族历经许多不同民族的接触,其结果是退缩到目前台湾新竹、苗栗山区一隅,尤其自清朝中叶以后,诸多异族以强势政治、经济及文化力量进入赛夏社会,赛夏族在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实已无力维持既有的的传统,长久以来已有许许多多赛夏族人在血缘、文化及认同上被同化於周边之异族中。但面对长时间强势文化的影响,以及民族不断的迁移,多年来赛夏族以共鸣器小族寡民却仍然能够延续民族命脉、保存传统文化,自有其强轫的生命力,同时赛夏族也找出在强势文化环伺中弱势民族的生存之道。因此,数百年来台湾少数民族面临诸多考验,早已使许多民族消失于大社会之中,而不满万人之众,仅占台湾人口万分之三的赛夏族却仍能名列台湾原住民族之中:究其原因,除了语言的保存,祭典文化的延绵不绝应为重要因素之一,例如祖灵祭以血缘与地缘的相互运作维持赛夏族氏族组织的凝聚与传承:矮人祭不但具体保存赛夏族传统歌舞,现今更成为赛夏族的民族象徵:至于祈天祭则是赛夏族农耕文化的代表性祭典,也是维系古老小米文化的全族性祭典。但正如前文所述,数百年来赛夏族不断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致使民族命运时时受到强势文化的摆弄,,不论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在在都不能幸免,即使保存较完整的祭典仪式也不免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此冲击自然也影响到赛夏族人的传统观念,于是仪式产生了若干变动,也被赋予新的诠释,其影响所及自然使赛夏社会必须面临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冲突;尤其以台湾光复後的五十多年间,社会的快速变迁使得原住民社会产生适应上的困难,也因而衍生诸多社会及文化的问题,赛夏族以区区一族能够屹立于台湾历数千年不坠,自有其生存法则。 基诺族是迄今中国最晚认定的单一民族,其民族文化当然有其独特之处,或许以其特殊的隔绝的地理环境与外族接触的空间不如赛夏族复杂,对于保存自有文化占先天的优势,现今有关语言的保存,使用与传习的环境,仍处于乐观的态势,但基诺族人口也仅二万人左右,不论与云南省或全国人口相比较都是居于绝对少数的地位。不可讳言,基诺族自1950年代以後也经历了社会的种种变革,传统文化的消失或变迁早已发生,以现今社会发展的态势来看,基诺无法避免与异民族及异文化接触,族群疆界将更形模糊,交通、信息及产业的发展将加速基诺族的人口流动及文化流失,基诺族在未来的时空下仍然不可避免的遭遇与赛夏族类似文化特徵消失的问题。事实上,有关基诺族文化流失现象,早有学者注意并且提出尽早面对的呼吁。 本研娜以台湾赛更族瞻南 势例,探针小民族在器翻危之瞟,以 本族除暴言之外的文化特徽做需民湖同嫖无,用以觑民愉腑,本文以欺 信仰、播式撤明富露富的保存概悲辍,祭贿式造而成将部同源配的啪8。 亚各款以宗教文化及社官犟摄之固的阴谋,建立可行性的输速,赛夏族路滞 的祭娘式赝史悠久,劳多壤式的象激意素都是来自龄富地区史经展的精程,祭 崛式的勤员草鹏涸社曾后面,因此确地区史舆社督服路也有掌握的必要。 ;徽文将艇第一章箱输中首先魏明款勤境舆目时或收集遇雕方法及 输文架镌,亚到班有南煤式的理输及相而研究文以理行回四。 第二章毁田野地默的人文概况做一介把,规赛夏嘉及基器器使用情形,同 峡以有限史料圆圈赛更族舆基器族的民族而保。 第三章将奏夏族舆基酷的胸后仰及各鹏黝一完整叙述,亚探针傣式 中的社会遇作舆村社政治粗激因的南保。 第四章豺翁靴奖颁影感,观外来宗赃要夏族及基湖储…带 来的有脑社曾、题港、姚方面的影召,亚副输文化望港的宣例及国股之道。 第五章豺输赛夏族舆基滞在宗教塑造的通程中如何因膜及跳,益且以傅 铁倭式赛部同踝B的退程Z亚针输础行篇介人赛夏族舆基器族社曾所医生的影 8。 第六章时输赛夏族舆基器族文化类银的比较及分析,亚以模式绍同及团家 舆民族意默申编其意蕴。 第七章篇键输,魏明首富在不同的峡空舆情境富中,其服民仍同的源 配,有睛是谢行将作用下的赠。正貌明侵式所具础错社重的赃B,也是一 握文化寄寓的圈摄。 纷发人口居的少缴的小民族,其符既文化根易消失在在快速级展的现代化遇 程宫中,其因鹰之道,除了帝曾膝盖力保存外,也鹰 德式文化做篇民族部同 的嫖纪的g性。在本研究中,春夏族的“矮人祭”及基器族的“特俄克”,都 遭暗的承据本民族文化傅承的戴眼角色,其债承民族文化的功能,亚不亚聆器 冒,甚而可能在末来的民族激别因素富中,扮演更植模的角色。而自基器族普米 寨寨言犟摄的例子,也可貌明聪行将到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C9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竞淤;;满族姓名历史演变初探[J];满语研究;2011年01期

2 丁明俊;;中亚东干人文化变迁与民族认同[J];回族研究;2011年03期

3 高恒冠;;浅议民俗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文化变迁——以桂北二村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4 段俊霞;;文化变迁与乡村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以河南省偃师市(县、市)为例[J];教育探索;2011年06期

5 贾伟;李臣玲;;贵南县龙羊库区移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6 土旦才让;;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文化构建解读——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借鉴[J];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7 周治勇;;涵化与蜕变:一个苗族村寨文化变迁的社会学视野[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唐云松;;清代满族八旗骑射文化的崛起与流变[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王镭;;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影新动向看日本文化的变迁[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07期

10 于海峰;;“五化”背景下满族传统文化变迁原因初探[J];满族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平;高成强;;基于文化变迁与习俗演化的城乡体育发展理念[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任容;;透过文化变迁审视价值观念更新[A];西部大开发与价值观念更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黄福东;;当代社会的文化变迁的突然加速与调适浅析——以龙胜各族自治县细门寨红瑶群众的春节活动为例[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4 王红光;;对清代贵州民族文化变迁的思考[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5 许良国;;台湾少数民族文化变迁比较研究[A];民族学研究第十辑——中国民族学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6 赵溢洋;;满族原生态体育文化变迁的解读——以阿城料甸满族聚居村落为个案[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杨正军;;从盘瓠形象变化看畲族文化变迁[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8 文必汉;;闲话文人取名并姓氏探源“名”“字”辨证[A];贵州省写作学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袁媛;;城市生产方式转变、文化变迁与历史环境保护——对珠江三角洲历史环境保护的启示[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耿云志;;清末思想文化变迁的几个大趋势[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文杰;“照顾生意”的乡亲文化变迁[N];中国经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潘黎明;喀克勒克的文化变迁[N];喀什日报(汉);2009年

3 本报记者 唐红丽;“三少民族”文化变迁与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余西云;能动性: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N];中国文物报;2011年

5 怓存磊;私人阅读折射时代文化变迁[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李银兵;和而不同:戛洒花街节的文化变迁[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王东峰;西部开发中的文化变迁[N];学习时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黄天香;第三届文博会集中展示文化变迁30年[N];中国改革报;2008年

9 贾晶;吴双战会见意大利宪兵部队代表团[N];人民武警;2008年

10 杨扬;后“新时期”文化变迁[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秋荣;文化变迁与认同—赛夏族与基诺族的考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谭志满;文化变迁与语言传承[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孙东方;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演变[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骆桂花;甘青宁回族女性传统社会与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陈文祥;新疆东乡族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陆焱;村落社区的傩仪与象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曹道巴特尔;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罗春寒;清代台湾平埔族文化变迁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刘伦文;母语存留区土家族社会与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严墨;碎片化到重构[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志斌;散居回族农村社区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宋晓慧;当代文化变迁与青少年社会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3 斯琴;那音克乡蒙古族文化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董春;文化变迁中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夏雄峰;当代文化变迁与作文命题的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换军;近代文化变迁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李旺旺;墨脱门巴族文化变迁研究[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8 唐晴晖;湘西苗族文化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芳芳;提升学生文化的育德效能初探[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汤淑红;试论全球化下的文化变迁[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54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254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8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