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国民族认同的场景与差异——以中国朝鲜族婚姻移民女性为例
[Abstract]: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with the frequent transnational population flow and the complexity of modern society, each person derives multiple identities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situation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heir ethnic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reflecting the multi-complex psychology of transnational ethnic groups, and it also shows that their identity is plastic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scen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transnational identity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human groups from many different angles.
【作者单位】: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XMZ0012)
【分类号】:K89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2 王铁志,,李红杰;对外开放与中国的朝鲜族[J];民族研究;1997年06期
3 周建新;黄超;;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龙井市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韩国为例[J];思想战线;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亭;孔令琼;;云南疆界变迁对边地民族发展的历史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李安;;东北农村朝鲜族打工经济观察与反思——基于东北农村朝鲜族W家族30年的打工经历[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9期
3 王晓丹;;中越边境跨国婚姻对云南边疆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孙岿;;人类学视野下的朝鲜族消费文化变迁[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5 朴婷姬;;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J];东疆学刊;2008年03期
6 袁丁;;评中国有关东南亚的研究[J];东南亚纵横;2006年03期
7 罗柳宁;吴俊杰;;中越边境跨国婚姻研究现状及研究设想[J];东南亚纵横;2009年01期
8 李雪岩;;中国外语教育品牌战略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刘旭;;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涉外婚姻现状与相关法律问题研究及启示[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年07期
10 李娟;李雪岩;龙耀;;中国边疆跨国民族地区外语教育制度思考——以中国西南边疆跨国民族地区为例(中国外语教育制度研究系列之三)[J];高教论坛;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金柄珉;;试论跨国民族的多重认同——以对中国朝鲜族认同研究为中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周建新;黄超;;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龙井市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韩国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段超;田敏;李俊杰;;共赢之举——加强跨境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黄岩;;促进国家认同,构建和谐多民族国家[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鑫渝;土地制度变迁视野下的哈萨克牧区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应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玲;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董强;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跨界民族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雷晴岚;(亻革)家“哈冲”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柳思思;历史实践与规范生成[D];外交学院;2011年
8 盛义龙;未识别民族法律地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闪兰靖;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戴红亮;西双版纳傣语地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方立;跨境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2 盘金贵;边境瑶族村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梁俊颖;大连地区朝鲜族与韩国迁移者的民族认同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刘华荣;涉边危机及其应对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张红;少数民族人口在城市的适应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文慧;黔东南州苗族的民族认同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阿依努·阿斯合别克;新疆哈萨克族大学生就业的调查与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戴婧妮;哈萨克族经济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丰字文;印度民族国家建构困境的根源探析[D];外交学院;2011年
10 夏菲菲;新疆和硕特蒙古人人生礼仪变迁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禹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论华夏社会中民族、国家意识的同一性[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姜孟山,金淑子;中国朝鲜族的特征和优势[J];东疆学刊;2001年04期
3 孙春日;沈英淑;;论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J];东疆学刊;2006年04期
4 周大鸣;论族群与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 group)释义的辨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陈志明,罗左毅;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马来西亚为例(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吴燕和,袁同凯;族群意识·认同·文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8 钱雪梅;;从认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9 王铁志,李红杰;对外开放与中国的朝鲜族[J];民族研究;1997年06期
10 张旭鹏;文化认同理论与欧洲一体化[J];欧洲研究;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菲;;遗产名录与族群整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吴桃;吉木哈学;;试谈民俗节日文化与社会价值——以彝族年文化遗产为个案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2期
3 张娜;;内地都市少数民族生存对文化艺术的传播——对成都武侯祠附近藏族的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08年01期
4 吕俊彪;;民间庆典与跨国民族文化网络的建构——以广西东兴市江平镇京族人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王军杰;;文化遗产过程:族性张扬与边界强化的助推器——以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03期
6 郝苏民;;日本“AINU”人的族群认同与捍卫文化遗产的实践——北海道学术考察印象[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1期
7 罗树杰;徐杰舜;;公祭:人类学的解读[J];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8 王淑芳;郑亚南;;论美国少数族裔的文化认同及其出路——《说母语的人》中的族群认同与多元文化主义思想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9 俞云平;部分马来西亚华裔新一代的文化与族群认同[J];八桂侨刊;2005年01期
10 庄国土;关于华人文化的内涵及与族群认同的关系[J];南洋问题研究;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静静;;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多维文化认同的建构——以云南少数民族网络媒介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2 李宜强;;对区域一体化文化认同的研究:以法国与欧盟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郝苏民;日本爱努人捍卫文化遗产的岁月[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江清和 张友云;“非遗”与素质教育[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马曼丽;统一所依 振兴之托[N];中国民族报;2002年
4 巫其祥;保护中国传统年节应处理好六大关系[N];各界导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简彪;客家人:历经千年的文化追寻[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祁进玉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消费全球化与文化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钱理群;屯堡文化研究与乡村文化重建[N];贵州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周悦 朱高磊;在比较中才能真正了解本民族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凉山州社科联;用古彝文明的“火把”照亮世界[N];凉山日报(汉);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卡力哈尔·扎达汗;论中哈两国哈萨克跨国民族的跨文化交际[D];兰州大学;2012年
2 卢茜;瑶人挞鼓竞风流—广西恭城县“还盘王愿”及吹笙挞鼓历史记忆构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耿俪洳;川西羌族大禹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严飞生;地域文化学的若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5 姬程斌;文化冲突与化解:中西方跨文化婚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6 宋静静;“六日战争”后以色列文化多元化倾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7 覃嘉懿;泰国泰族水灯节初探[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8 朱丽鸽;试论泰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因子[D];云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74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274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