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图绘和民族志:早期近代的表现模式

发布时间:2018-10-16 11:45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比较研究帝国形成的视角,以更好地理解康熙年间所绘制的边境地图和对西南边疆(特别是贵州省)土著居民系统的民族志描绘。通过将中国的这些发展置于早期近代的世界中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清帝国已是早期近代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基于观察和数据收集(考证)的科学方法影响了学者和官员理解和记录自然世界及其居民的方式。通过概述民族志和图绘在欧洲和中国的发展,不仅可以论证中国与世界历史发展连接的方式,同时还质疑了欧洲和美国学者关于西欧是现代科学发源地的假设。在由各政府和文化支持机构以及个人奉献与付出的国际背景下,制图科学才得以发展和精进。在研究方法上,则是将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简而言之,这里要探讨的是,协助清帝国扩张以及边境控制的表现技术,与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帝国势力所使用的技术是相类似的。
[Abstract]: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formation of empires, this paper tri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border map drawn during the Kangxi period and the ethnographic description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s in the southwest frontier, especially in Guizhou Province. By studying these developments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we can see that the Qing Empire was a part of the early modern world. As elsewhere in the world, scientific methods based on observ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textual research) influence the way scholars and officials understand and document the natural world and its inhabitants. By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ethnography and map drawing in Europe and China, we can not only demonstrate the wa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the world history, but also question the hypothesis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cholars that Western Europe is the birthplace of modern scienc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 of dedication and dedication by government and cultural support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individuals, cartographic science has been developed and refined. In the research method, is regards the world history as a whole. In short, the techniques used to assist the expansion of the Qing Empire and border control were similar to those used by imperial force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作者单位】: 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历史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C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高奇琦;;比较政治研究中的质性方法[J];国外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2 曾平治;;路径偶然与社会结构的沙漏效应——以东莞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小事件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8期

3 James Mahoney;Celso M.Villegas;;历史分析与比较政治[J];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魏跃军;14世纪中叶—16世纪中叶西欧商品市场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霍文勇;古巴比伦时期两河流域地区奴隶买卖文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杰;“晚期帝制中国”与“早期现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银兵;;批判与反思:实践民族志建构的必然性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2 彭官章;朴永子;;关于民族志编纂中的几个问题[J];民族论坛;1985年04期

3 ;《黑龙江省志·民族志》编修方案[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5年03期

4 史萍;;十省区民族志篇目座谈会在贵阳举行[J];民族论坛;1987年03期

5 盘国金;坚持实事求是 不断提高民族志质量[J];民族工作;1994年03期

6 高丙中;民族志经验研究[J];思想战线;2005年03期

7 张进;;民族志[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03期

8 洪颖;;共域的多重场景定义:仪式、表演或游艺——一个村落艺术活动的民族志反观[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麻国庆;;民族志经验反思 主持者言[J];思想战线;2007年03期

10 李银兵;;对民族志品质问题的反思[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崔迪;;跨越线上/线下的二分观念 论网络民族志多元化的“田野环境”(英文)[A];2013年“两岸三地五院研究生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2 ;海外民族志[A];共识(2010春刊03)[C];2010年

3 岳淼;;台湾高山族影像纪录和民族志电影[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吴扎拉克尧;;黑龙江省民族志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浅议[A];黑龙江省第二轮修志“质量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周相卿;;黔东南雷山县掌批村婚姻习惯法研究[A];贵州省2004年宪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昌都地委党校 巴桑曲措;关于民族志的真实性问题[N];西藏日报(汉);2012年

2 本报记者 张清俐 张杰;本土化民族志在范式反思中超越西方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记者 毛翠香;《青海省志?民族志》首发式举行[N];青海日报;2009年

4 张佩国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暨人类学研究所;整体的历史与弥散的道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南方日报记者 吴敏 实习生 梁小丽 高荧;梁钊韬 他的经历本身堪称一部人类民族志[N];南方日报;2013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硕士 孙艳艳;民族志中的个人化书写可以走多远[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3年

7 黄柏权;一个土家山乡的真实记录与深度思考[N];中国民族报;2011年

8 陈湘邋王珍;被淡忘的民族志电影[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陈建樾;从着眼过去到关注现代: 林惠祥与台湾少数民族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1年

10 王敏;民族志视角中的现代伊犁赞歌[N];中国民族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茆晓君;风雨中的飘摇[D];上海大学;2011年

2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牟小梅;沉默、面子、礼貌,,及跨文化交际[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李硕;文化、权力与市场[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3 郭吉晟;石门的日常生活及个体化呈现[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童菊芬;“民族志”书写与文化审思[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5 陈红升;传统仪式与现代适应[D];广西民族大学;2006年

6 朱彤;白领群体加班劳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742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2742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b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