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佛教教育与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
[Abstract]:After the agreement between Hinayana Buddhism and Ruili Dai society, both production and ethical norms, life etiquette and festival celebrations were endowed with rich religious contents. The common religious belief has cultivated the local Dai strong emotion ownership and the cohesive force, has become the national symbol which distinguishes between the internal identity and the external, not only plays the important role to th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the reconstruction. It also strengthens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Dai nationality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With the opening of Ruili to the world and the attraction of material life, the religious concept of Dai people is becoming weaker and weaker, and the phenomenon of monastery without monks and Burmese monks entering the country is very serious. Therefo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arty's religious policy an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igion and the nation itself, we should obtain cultural compensation under a sound mechanism in order to seek the extension of the culture of the Dai nationality in Ruili in time and space.
【作者单位】: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青年课题“跨界民族的多元教育与民族认同——以云南瑞丽傣族为例”(批准号:10XJC850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C9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卢百可;;作为侗族民族符号的鼓楼及其标准化的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智红;;佛教与傣族的传统体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11期
2 李梓伊;;云南孟连傣族宣抚礼仪乐舞的形态嬗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孔敏素;杨敏;;傣、泰民族族源研究[J];才智;2011年19期
4 李和平;;论历史环境中非物质形态遗产的保护[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2期
5 柯贤和;;新平花腰傣原始宗教信仰及变迁——以大沐浴村花腰傣信仰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6 李周平;常金仓;;两汉血亲复仇现象考略[J];大连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7 陈杰;;良渚文明兴衰的生态史观[J];东南文化;2005年05期
8 李拥军;;自私的基因与两性博弈:人类婚姻制度生存机理的生物学解释[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9 章牧;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属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张彩霞;;当“陈十四”遇见“宋公九”——一个浙北畲族村落的生育神变迁[J];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1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应红;;傣药的命名要点及应用[A];第五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小健;;有关远古女神崇拜的几种解释[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陈小华;西双版纳生态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张晓川;从新知到常识[D];复旦大学;2011年
4 林莉君;浙江省磐安县仰头村《炼火》仪式的音声民族志[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5 全慧华;《土地》的审美文化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6 王飒;中国传统聚落空间层次结构解析[D];天津大学;2012年
7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和平;重庆历史建成环境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程印学;清朝经营傣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吴东海;傣语四音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贝维静;滇桂民族手工造纸技术多样性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刘鸿琳;云南孟连娜允古城景观建筑及其特色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慕原;传统的变迁[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郭联俊;“维先达腊”仪式音乐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5 李梓伊;云南傣族南传佛教文化圈域内传统舞蹈形态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6 吴洁;西南边陲的“新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马啸;“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田磊;关中历史文化城镇的特色与保护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胡子木;生态城市建设的法律思考[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姜迎春;知识密集型企业基层员工责任心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中笑;;差异与成因——侗族南北部方言区音乐文化比较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1年01期
2 蔡凌;邓毅;;侗族鼓楼的结构技术类型及其地理分布格局[J];建筑科学;2009年04期
3 徐晓光;;鼓楼——侗族习惯法规范订立与实施的文化场域[J];政法论丛;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宗贤;中国特色与民族文化传统[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年04期
2 谢国先;;论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兼说“民族文化保护”的认识论问题[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4期
3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J];内蒙古政报;2006年12期
4 白珍;张世均;;基诺族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08期
5 杨青;;浅谈《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修订本的新意与不足[J];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6 王秀英;土家民族文化的瑰宝[J];中国妇运;1999年01期
7 青觉,谢广民;边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与兴边富民[J];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8 木子;全国民族文化宣传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J];中国民族;2001年03期
9 李晋有;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把民族文化宣传工作不断推向前进[J];中国民族;2001年04期
10 姚顺增;怒江水电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繁荣[J];贵州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伏勤;;畲族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初探[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2 宋蜀华;;贺信[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3 郑守江;;孜孜以求,追溯民族文化之源——闻一多的神话研究[A];闻一多研究集刊(纪念闻一多诞辰100周年)[C];2004年
4 晏晓婧;曹晓凡;;三江并流区民族文化对生态保护的作用探讨[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5 安金黎;;黔西南旅游应选择布依族文化打造品牌[A];布依学研究(之八)——贵州省布依学会布依文化与旅游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7 徐发苍;;试论三江并流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袁少芬;;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与经济互动——来自京岛的报告[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夏雅琴;;摈弃还是保留——浅谈汉译英中如何保留民族文化[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李绪堂;高洁;;民族的复兴 精神的传承[A];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之七——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洋;56个民族服饰展进大学校园[N];北京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蒲美玲 汪继武;用世界眼光审视民族文化[N];云南日报;2005年
3 金星华;保护发展民族文化 促进和谐文化建设[N];中国民族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黎平县:民族文化讲课堂将全面展开[N];贵州民族报;2006年
5 本报通讯员 李英;土左旗推进民族文化大旗建设步伐[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6 记者 刘为民;福贡找准结合点培植特色产业[N];云南日报;2006年
7 储波;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N];中国企业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卢彬 杨宁筠;民族文化是时尚创新的源泉[N];南宁日报;2010年
9 记者 陈文 何晨曦;空气可以卖 民族文化“香”[N];云南经济日报;2011年
10 林良敏;制作精良 扎根民族文化[N];中国文化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2 余晓慧;世界历史语境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3 姚登权;全球化与民族文化[D];复旦大学;2004年
4 阚军;西南地区三个区域文化传承类型与教育法律保障的思考[D];西南大学;2010年
5 杨文忠;滇西北基于民族文化的自然保护模式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6 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7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李臣玲;丹噶尔藏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魏海香;论作为现象、进程与趋势的文化全球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惠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目的需要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春山;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文化建构的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志红;从原生态民歌的流行看中国民歌发展新趋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麦丽开木·努尔;特色企业文化对提升新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9年
4 伍雄武;论民族文化的多元融合[D];云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周东红;景观雕塑及其环境的艺术形态[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春红;科尔沁叙事民歌中的汉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皮海兵;论赛义德的民族文化观[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宁;羌族社会的人生礼仪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
9 龙泉良;多元文化背景中湘西苗族小学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佟盟;民族文化资源与中国动画传播[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80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280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