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论回族的国家认同

发布时间:2018-10-25 14:50
【摘要】:回族对中国国家认同的内涵具体体现为对国家领土与主权的维护、对政府的认同、对国家法律与政策的恪守、对宗法的认同、对主流文化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等方面。理解回族的国家认同,必须考虑到回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性与宗教性。回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回回"入中国籍贯、明朝对伊斯兰教的同化与尊重、歧视与不争反应模式的出现、"五族共和"思想与抗日战争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都对回族建构国家认同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回族国家认同的身份既体现出回族的中国人的国民身份,也体现出回族的穆斯林的身份。
[Abstract]:The connotation of the Hui nationality's national identity to China is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maintenance of national territory and sovereignty, the recognition of the government, the adherence to national laws and polici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triarchal clan, the identification of mainstream culture or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so on. To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Hui nationality, we must consider the historical and religious character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ui nationali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Hui nationality was the result of a combination of many factors. Among them, the "Hui" came to China's native place, and the Ming Dynasty assimilated and respected Islam. The emergence of the pattern of discrimination and indisputable reaction, the thought of "five ethnic republicanism",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national and religious policies all play a key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Hui people. The identity of the Hui nationality reflects both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Hui Chinese and the Muslim identity of the Hui nationality.
【作者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宁夏社会科学院 回族伊斯兰研究所;
【分类号】:C95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杨志玖;回回一词的起源和演变[J];回族研究;1992年04期

2 王东平;《大清律例》回族法律条文研究[J];回族研究;2000年02期

3 乔纳森·李普曼,王建平;论大清律例中的伊斯兰教和穆斯林[J];回族研究;2002年02期

4 马峻峰;马永正;;元明清王朝治回政策与回族形成[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李伟;丁明俊;;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回族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钱鹏;清朝回族立法政策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沈桂萍;中国共产党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探索历程[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俊;;“天方之学”在中国的学术历程与学术精神——从王岱舆到马坚[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7年02期

2 菅志翔;;简论共和国以前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的演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王东平;白寿彝先生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黎林;;元代回族诗文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马珍;马鑫;;族群文化在宁南地区物流业中的助推作用探析——基于海原县、原州区、同心县社区的数据分析[J];昌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刘福军;;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对近代中国宗教双重性特征的认识[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杨志刚;杨静玲;;试探元代回回科技成就辉煌的原因[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8 曾宪义;郑定;马贱兴;;2000年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法学家;2001年01期

9 张天政;国民政府时期的宁夏回族普通教育[J];民国档案;2005年04期

10 苏雪;刘锦;;略论明清时期中国清真寺的社会功能[J];传承;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云生;;构想与现实:三重关系互动中的回族认同[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雷晓静;;试析抗日战争前伊斯兰教报刊蓬勃发展的社会动因[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赵国军;;当代中国穆斯林的一个话语平台——《穆斯林通讯》现象关注[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孙俊萍;;关于回商文化的哲学思考[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5 濮晓婧;米寿江;;回商与徽商的异同及当代启示[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6 马宗保;;近现代回族商业经济的繁荣及其原因——兼与晋商、徽商的比较[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7 魏德新;;回商蒲寿庚的历史功过[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8 濮晓婧;米寿江;;回商与徽商的异同及当代启示[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9 马宗保;;近现代回族商业经济的繁荣及其原因——兼与晋商、徽商的比较[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10 李影晗;;清真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现状[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马小华;当前清真寺与回族乡村社会之间关系的实地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李健彪;近代西北回族社会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继霞;百年回族文学价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强;回族风俗习惯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黄西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少数民族参加国家代议机构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闪兰靖;回族基层社区平衡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马克继;云南回族农商文化传统与经济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麻小兵;民国时期张家川商业贸易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杨玉凤;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家川回族婚俗新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董文明;豫桂二省区回族现状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邝琰;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廉玮;新疆穆斯林习惯法与国家法关系探讨[D];暨南大学;2011年

6 杨君君;毕敬士与基督教在中国穆斯林中的传教活动(1926-1950)[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丽霞;社会转型时期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与乡村治理[D];兰州大学;2011年

8 苏晓升;西北少数民族社区的健康信息传播[D];兰州大学;2011年

9 韩婷;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口弦音乐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马延红;西宁市回族女性婚姻家庭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恩来;同班禅等的谈话(节录)(一九五九年五月十二日)[J];党的文献;1994年02期

2 达应庾;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J];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3 刘成有;地位上升而又明确附儒的元代伊斯兰教[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谷文双;“回回为回纥之音转说”商榷[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02期

5 马汝珩;从海富润案件看乾隆对回族的统治政策[J];回族研究;1992年01期

6 王东平;《大清律例》回族法律条文研究[J];回族研究;2000年02期

7 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略(一)[J];回族研究;2005年01期

8 胡云生;论清代法律中的回回问题[J];回族研究;1998年04期

9 和喟;明代西域回回入附中原考[J];宁夏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10 汤开健;《梦溪笔谈》中“回回”一词再释[J];民族研究;198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高山;;政治忠诚与国家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2期

2 杭聪;;国家认同、国家制度建设和国民经济福利——兼与陈晓律教授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0年04期

3 王海峰;;塑造国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使命[J];求索;2010年08期

4 郭忠华;;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双向建构——再论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刘森林;;焦虑、中国特性与国家认同[J];现代哲学;2012年01期

6 颜俊儒;;加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论纲[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6期

7 宋新伟;陈占芳;;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分析及途径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2期

8 ;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与制约因素[J];公安研究;2013年05期

9 赵海立;;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以马来西亚为例[J];南洋问题研究;2013年03期

10 吴瑞财;;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挑战与应对[J];教学与研究;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践;;宗教的类型对民族国家认同的影响[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8集)[C];2014年

2 饶印莎;;大学生国家认同对其与奥运卷入的影响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应小萍;陈午晴;王兵;王俊秀;杨宜音;;国家认同和体育观念关系初探[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雷琳;;公民意识与国家认同:西北边疆执政安全理念构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南长森;;西北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市场化运作与国家认同研究[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6 刘新利;;试论电视与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A];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C];2012年

7 李宜强;;对区域一体化文化认同的研究:以法国与欧盟为例[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8 韦磐石;赵燕;张翔;;苗族、布依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及其影响因素[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刘永松;Michael H.S.Lam;Beeto W.C.Leung;;国家认同与北京奥运会:大陆,台湾和香港三地学生的回应(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10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左高山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认同的基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刘力达;法国:国家认同大讨论解决了什么问题[N];中国民族报;2010年

3 冯绍雷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 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难以抉择: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俄罗斯国家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李禹阶 向中银;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中的国家认同观念[N];光明日报;2011年

5 刘力达;法国移民与国家认同部“立与废”的纠结[N];中国民族报;2011年

6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王立新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的国家认同及面临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 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韩震;中国梦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N];北京日报;2013年

9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王超品 杨荣华;中国梦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N];云南日报;2014年

10 于福坚;一杯鸡尾酒:美国民族与国家认同的构建[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艳;全球化语境下的国家认同[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皓;软传播对国家认同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陈晶;11至20岁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常轩;湘西进城务工苗族农民的国家认同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马海莉;西藏地区藏族高中生国家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年

5 曹娅;国家认同影响因素比较分析[D];厦门大学;2014年

6 夏宁波;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变迁中的农民国家认同[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闫苗;云南藏区藏族的国家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8 旦增卓玛;藏族青少年国家认同研究[D];西藏大学;2014年

9 李宾;民族杂散居地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历史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4年

10 范兆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壮族国家认同状况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94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294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6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