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革命派思想的“局限性”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1年
浅析革命派思想的“局限性”
程凯
【摘要】:学界关于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的争论从未停止过,其中持失败论者通常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一个封建皇帝,并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中国社会的结构、性质也基本未发生改变,换来的不过是一块共和的招牌。对失败原因的分析则多采用主客二分法,尤集中于批判革命派自身的不足,认为革命派的软弱和局限导致他们最终向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妥协,拱手让出革命果实,最后采用经典句式来总结这一分析——“由于阶级的局限,他们没有也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这显然是将革命派与无产阶级进行对比,并用无产阶级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而得出的结论。且不说阶级分析的方法在今天的学术研究中是否仍然普遍有效,起码,这种用后来的标准要求前人的思维肯定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的。笔者认为,主观方面的原因,根源在于自身的思想意识,所谓局限性,应该是指某个阶级(阶层)或者说团体、个人在思想理论方面没有达到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对他们的要求或者说与同时代的其他阶级(阶层)、团体或个人(能够与革命派形成对比的显然只有立宪派)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一般认为革命派的思想理论上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过于强烈的排满思想、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清、自身民主理论素养缺乏以及急躁冒进的心理。那么,革命派在这几个方面是否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或者不如立宪派呢?这些方面和辛亥革命的结果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辛亥革命是否失败?本文拟从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入手,对这几个问题进行简要梳理;并就辛亥革命的实际效果与“革命”的概念进行对比,以期对革命派的思想和辛亥革命作出较为公允的评价。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分析革命派的反满、排满思想。孙中山是革命领袖,而民族主义在他的思想理论,尤其是辛亥革命前的早期理论中又占据最大的份额,因此将之作单独分析。接下来分析其他著名革命党人的民族主义思想,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语言上的确有大量激烈的反满、排满措辞,过于偏激的言论的亦不在少数。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确不如立宪派。不论立宪派出于保皇或者其他目的,他们坚持民族融合、国家统一这一最高原则,况且他们并不是在维护封建专制。在这一点上革命派确实存在局限,所幸反满言论并未造成严重后果。有学者认为革命派过分专注于反满而忽视了反帝,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及至辛亥革命,除了孙中山鲜有反帝言论外,其他几位著名革命党人均有鲜明的反帝思想。 第二章分析革命派对西方民主宪政理论的认识及对国情特别是对国民政治素养的认识,同样将孙中山的思想单独列出,然后分析其他著名革命党人。革命派因民主理论素养不如立宪派,在论战中只能人为拔高国民政治素养,用口号来证明共和可行,是典型的政治浪漫主义。但正因为他们是有着坚定共和信念的理想主义者,而不是贪权自保的投机政客,才会受到后人的景仰。同时革命派与立宪派都有急躁冒进的情绪。 第三章分析革命概念的演变及辛亥革命是否失败,指出过去我们把暴力因素看得太重,强调彻底摧毁旧社会,但实际上不可能通过一次暴力活动就造成社会的本质变化,即使当年的革命派在思想理论上完美无缺没有任何“局限”,也不可能迅速建立起运转良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因为客观条件不具备。革命的功能在于提供一个开端或者说契机,不能指望辛亥革命一次完成所有任务。辛亥革命开启了变革的大门,这就是最大的功绩。因此辛亥革命并没有失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5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的建国模式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郑大华;;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陈曼娜;略论辛亥革命时期的民粹主义心态[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王中茂;对同盟会反封宣传的再认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李润苍;试论章太炎的民族主义[J];近代史研究;1981年03期
6 杨天宏;;政党建置与民初政制走向——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的提出论起[J];近代史研究;2007年02期
7 刘嘉桂,姜迎春;论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思潮中的社会公德思想[J];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8 林齐模;;从民族革命到民族再造——以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为中心[J];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9 郭世佑;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结局再认识[J];清史研究;1995年03期
10 王才;论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民族主义[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国;;国民革命运动与文化的现代启蒙[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杨泽章;;托克维尔与自由的正当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汤奇学;安徽辛亥革命的特点[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4 王开玺;1907年安庆起义与晚清政局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5 沈素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德治”与“和谐”——以《大学》为中心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王天根;康有为与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7 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8 刘长林,李云飞;试析陈独秀的“以科学代宗教”思想[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9 周雷鸣;陈独秀与光复会关系考述[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10 李鹏涛;王泽壮;;革命的“病理学”——布林顿对“革命”的开拓性研究及其影响[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增刚;;国际关系的双层博弈框架: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路[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刘业进;莫志宏;;从集中控制到框架条件管理——城市规划的演化理论视角[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4 何军;;有效性:共产党执政体系的治理绩效基础[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5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孔寒冰;项佐涛;;十月革命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解读中国人的十月革命观[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7 卢家银;;章太炎的出版自由观[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粟尚正;;从“治天下”到“比天大”——邓小平政治伦理思想探析[A];伟人智慧 强国丰碑——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世儒;;李大钊与蔡元培[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10 鲁明军;;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苏彦新;近代西欧大陆私法的历史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9 曹传清;赫德对晚清中国社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玲玲;漠河金矿官督商办经营研究(1888-1900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莹;私力救济的法经济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文竹;明朝中后期的商业走向及其策略变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楠;贺麟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辛帅;习惯权利视角的生态补偿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石成松;论1789年前后西方民主政治理论的历史演变[D];湘潭大学;2010年
9 张运元;章太炎与湖南省宪运动[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卫钰;康雍时期云南铜矿业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从汉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的建国模式转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杨立强 ,沈渭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研究”讨论会综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
3 陈宇翔;变幻反复中的真相——章太炎的政党思想探微[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林增平;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于何时?——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刍论(三)[J];湖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5 徐辉琪;“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的由来及评价[J];近代史研究;1983年04期
6 金冲及;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J];近代史研究;2001年05期
7 郑大华;;“九·一八”事变后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与影响[J];近代史研究;2009年06期
8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J];近代史研究;1998年01期
9 朱英;戊戌至辛亥地方自治的发展——湖南保卫局与上海总工程局之比较[J];近代史研究;1999年04期
10 徐立亭;章太炎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家贵;1905年前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改造国民性思想及其演变[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童显勋;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3 杨新明,谭少兵;试论辛亥革命时期谭延闿与革命派的关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4 王琳;;浅析立宪派及其对辛亥革命的重要作用[J];魅力中国;2010年14期
5 黄玉妹;试析孙中山退位的历史原因[J];孝感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6 彭法;;百年前的旧事重提——辛亥时期革命派如何回答对革命的非难[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12期
7 苏全有;;民间对政府的期望失落与拒俄运动[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段云章;谭彼岸;黄冠炎;;辛亥革命前资产阶极革命派与改良派在华侨中的斗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1年03期
9 罗錫詩;郭正元;;周炳究竟是怎樣的“英雄形象”?[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64年04期
10 张淑蓉 ,张淑惠;浅析《水浒》中的“革命派”(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历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熊作华;;梅园会议上的王文华[A];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变迁——贵州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3 吴晓秋;;纪念贵州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展览综述[A];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变迁——贵州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4 ;本刊第11—19辑目录[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5 吴筹中;;安徽省发行的辛亥革命钞票[A];钱币文论特辑[C];1988年
6 周维东;;遗忘的“辛亥”与缺失的“现代”——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7 张颖;;虚构性历史叙述的底本边界问题——从以辛亥革命为题材的文本谈起[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8 ;“辛亥革命与货币”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10期)[C];2011年
9 黄定学;;试论辛亥革命货币产生背景发行及历史意义[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10期)[C];2011年
10 王宁;;辛亥革命九江发行的军用货币当十铜元壹佰枚钱票[A];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钱币》2011年第一期增刊[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晖;[N];南方周末;2011年
2 熊芳亮;[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李文海 颜军;[N];人民日报;2001年
4 本报首席记者 苏小红;[N];中山日报;2011年
5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N];文汇报;2011年
6 周竞红;[N];中国民族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周倩;[N];工人日报;2011年
8 新华社记者 孙承斌;[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9 记者 李芳;[N];云南政协报;2011年
10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丁三青;[N];北京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佩良;江苏辛亥革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秦素菡;美国华侨社会与保皇派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宋荣超;20世纪初政论报刊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初期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黄俊军;清末湖南立宪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孙祥伟;东南精英群体的代表人物——汤寿潜研究(1890-1917)[D];上海大学;2010年
6 王爱荣;论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文学的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郑丽丽;“病”与“药”——清末新小说中的“救国”想象[D];南开大学;2009年
9 包莉秋;功利与审美的交光互影:1895-1916中国文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10 陈曦;近代湖南资本主义发展与辛亥革命[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凯;浅析革命派思想的“局限性”[D];吉林大学;2011年
2 唐兰慧;晚清革命派“尊黄”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滔;原杀:清末革命派暗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凤凤;宣传时效的递增与递减[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义臣;清末民主共和思潮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程云飞;近代中国宪政思想评论[D];武汉大学;2004年
7 王娇娇;“共和”的简释[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舒;中国共产党与辛亥革命关系之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9 丁以德;民国初年的议会政治演变及其资产阶级革命派关系之探讨[D];新疆大学;2003年
10 吴先雷;民国初年革命派与立宪派、北洋集团制衡下的合作[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0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30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