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彝族“相配”观念与生产协作

发布时间:2018-11-20 21:36
【摘要】:在彝族的观念中,万物都是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延续存在着如同男女、雌雄的"相配"关系。不同事物合作对生命延续具有的促进、支持和协助作用构成了事物间的"相配"关系,人类在自然事物的"相配"繁衍中得以存在。根据事物"相配"的原理,采用不同环境适宜的种养殖品种、耕作方式以及管理措施发展多样性作物种植和养殖,彝族传统农业将农业生产与自然生产相结合。通过将野生动物和家畜生产引入作物生产,以作物生产辅助家畜饲养和野物生长,彝族传统农业生产和自然生产互为促进。在此基础上,以"相配"关系开展不同人群的劳动合作,彝族人满足了多样性作物与动物生产的要求,在维护自然的多样性的同时,获得了生产生活的保障。
[Abstract]:In the Yi people's concept, everything is the existence of life, the continuation of life exists as a man and woman, male and female "match" relationship. The cooperation of different things promotes, supports and assists the continuation of life. It forms the "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gs, and human beings are able to exist in the reproduction of "matching" of natural thing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matching of things", the varieties, farming method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re adopted to develop the cultiv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diversified crops.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of Yi nationality combin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th natural production.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wild animals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into crop production,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natural production of Yi nationality promote each other. On this basis, by "matching" relationship to carry out the labor cooperation of different groups, Yi people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iverse crops and animal production, while maintaining the natural diversity, and obtain the guarante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作者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南京农业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基金】:科技部973专项子项目“不同文明的生物多样性智慧与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研究”(2006CB100203)
【分类号】:C9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小放;杨宇明;黄莹;王娟;;云南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周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森林资源保护中的作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张雪青;杨秀花;;云南大姚彝族服饰文化初探[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龙倮贵;;试论彝族竹文化[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杨甫旺;单江秀;;双柏鉱嘉彝族赶花节考[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5 黄龙光;;试论彝族火神话与火崇拜[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黄龙光;杰觉伊弘;;论彝族传统火把节的民俗特质[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7 杨甫旺;;彝族火崇拜文化[J];毕节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8 苏亭羽;;南涧县无量山乡彝族民居建筑现状考察与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太丽琼;;澜沧江流域彝族历史源流与族称探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杨绍昌;胡俊;易长江;安林继;;澜沧江流域彝族传统竞技游娱文化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晨;安向辉;;走进倮寨——对彝倮人风俗民情的描述性调查及研究[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2 王志芬;;云南省建水县民族民间歌曲的人类学研究[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3 秦莹;;南涧彝族“跳菜”礼仪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4 陆双梅;;云南少数民族抢婚(偷婚)习俗的文化探析——以奔子栏藏族偷婚习俗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普珍;;彝族葫芦民俗与三观求解[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6 杨甫旺;;金沙江河谷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构建[A];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建设实践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瞿天凤;石林彝族撒尼人刺绣象征文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白兴发;彝族禁忌文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4 赵德光;现代化进程中云南石林阿诗玛文化的转型与重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金尚会;中国彝族文化的民族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朱建军;古汉字与滇川黔桂彝文同义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菊;从“他者叙述”到“自我建构”[D];四川大学;2007年

8 侯阿冰;少数民族价值观的结构、特征及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黄龙光;民间仪式、艺术展演与民俗传承[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10 马锦卫;彝文起源及其发展考论[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亮;云南楚雄彝族服饰图案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王一然;彝族漆器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胡宁;楚雄彝族服饰特点及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常雯婕;文化交流、融合进程中民族服饰的流变[D];云南大学;2010年

5 谭芳;图像与讲述·彝寨中的剪花[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高蓓;云南彝族饮酒行为调查及营养宣教效果分析[D];昆明医学院;2011年

7 施蓉蓉;彝族阿细人的民族文学传承[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珊珊;花腰彝服饰艺术探析[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9 王倩;火文化对彝族社会生活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李自会;2000年以来个旧市矿业开发下彝族地方性知识的断裂与扭曲[D];云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丽娟;;彝族女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传统性别文化影响浅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廖林燕;;论彝族政治权力的历史变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严文强;;少数民族婚姻习惯法的历史变迁——以凉山彝族等级内婚制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张全昌;略谈四川藏、彝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1年05期

5 马新明;;民族精华 长者风范——悼念伍精华同志[J];中国民族;2007年12期

6 ;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妥善安置重返我省的上海移民的通知[J];江西政报;1958年01期

7 ;弘扬抗灾精神 夺取全面胜利[J];今日海南;2005年11期

8 毛燕;;彝族进城务工人员情况调查分析——以成都市武侯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12期

9 ;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关于动员国家机关、事业、企业单位职工的家属支援农业生产的几项规定[J];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1960年12期

10 傅俊平;;全省上下齐心协力 奋力夺取抗洪救灾农业生产双胜利[J];湖北政报;199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左上歧;;绵阳市地震后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马宗保;;产业多样性与村庄经济发展——单家集回族村田野报告[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漆根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中存在问题分析[A];水库经济论文集(2007年)[C];2007年

4 罗世勋;;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与水西及周边地区彝族的汉文化教育[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胡阳邋实习生 唐梓淇;打好春耕第一仗[N];衡阳日报;2008年

2 林子;科学抢种力争大灾之年农民不减收[N];铜仁日报;2008年

3 ;切实抓好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确保大灾之年不减产不减收[N];人民日报;2008年

4 本报通讯员;州农业局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抗灾救灾工作[N];楚雄日报(汉);2008年

5 李慧;农业部:抗震救灾与农业生产“两手抓”[N];光明日报;2008年

6 记者 马国旗;要做到抗震救灾和农业生产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N];定西日报;2008年

7 赵永胜;册亨四措施推进灾后生产[N];黔西南日报;2008年

8 尔实;切实抓好灾后重建和农业生产恢复[N];安徽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文海燕;妥善安置灾民生活 迅速恢复农业生产[N];永州日报;2006年

10 黄锦兵 胡中文;休宁县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有序[N];黄山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正发(阿里瓦萨);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刘世风;索玛花的叙事[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彭兵;政府主导的乡村社区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4 刘瑶瑶;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冯霞;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汉族移民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石武英;建国初期湖北省水灾与抗洪救灾研究(1949-1956)[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7 才佳兴;黄岗侗寨的人口与家户经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8 杨丽;“合亩”制与地方社会再生产[D];上海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建辉;农业电子政务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2 刘涛;花蓝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3 谭海军;区县大农业电子政务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4 周海琼;新农村电子政务系统构建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赵会武;乡镇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职能与定位[D];西北大学;2008年

6 沙志军;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社会功能及其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刘慧萍;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人口安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 武敏;当前农地抛荒原因及政府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田蕊;权力、社会与地方利益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俞刚;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民勤县生态移民问题[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46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346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8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