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成就与现状

发布时间:2017-02-04 21:37

  本文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成就与现状

日期: 2013-08-26 浏览次数: 来源: 文化宣传司 字号:[ ]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历来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建立了一整套的制度和政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权利,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提升民族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全面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经过近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发展与繁荣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一)我国建立并发展了一套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一个适合于文化发展需要的体制机制,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在摸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为各族人民群众打造了这样一个基础。

  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都有接受教育、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从事各类文化活动等权利,并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以及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自由。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问题受到更多的重视。1982年修订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内容。1984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在法律上赋予民族自治地方各级政府在发展民族教育、民族语文、科学技术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等领域的自主权,保证少数民族群众在本民族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至此,我国初步形成了尊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基本法律制度。

  与此同时,为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统筹指导,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也设立了少数民族文化管理的专门机构。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设文化宣传司,负责研究提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特殊政策建议,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文化部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设有少数民族文化处,负责文化部系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虽然没有设置专门机构,但都以实施文化工程的方式在推动各自领域的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国家还根据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需求,逐步建立起了一个涵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等领域,以扶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为目标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体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内外环境的变化,国家集中出台了一批重要法规和文件,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出台。2006年,《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2007年,《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扶持力度的通知》等多项涉及或针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法规和措施密集出台。这些法规和措施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目标、政策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二)我国各级政府从财政方面积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不断强化政府财政支持,是我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主要手段。新中国建立后,根据民族地区地广人稀、自然条件差、各民族生活习俗差异显著的特点,国家在民族地区实行财政优惠政策。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边疆建设专项补助”、“边境建设专项补助投资"、“边疆建设事业补助费”、“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边境事业补助费”等财政支出项目,用以资助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这些项目对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20世纪90年代分税制改革以来,国家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财政转移支付、民族优惠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民族地区经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发展。从1994年到2006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规模从461亿元增加到9144亿元,扩大了18.8倍,其中大部投向西部和中部地区。2006年,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占地方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在西部地区达到52.5%

  近年来,党中央还在多个重要文件中要求公共财政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2005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西部地区“村村通”的建设给予适当的基建投资支持,对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五个自治区和青海、甘肃、云南、四川藏区的“村村通”工程运行维护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2006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我国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以公共财政支持本地区少数民族广播影视、文化、教育等文化事业的发展。

  各级财政的积极支持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文教科卫的支出由289.8亿元上升到848.36亿元,分别占2000年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的24.7%2006年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的22.7%。同期,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人均文教科卫支出由172元上升到480元,增长了1.8倍,,高于全国人均文教科卫支出的增长速度,人均支出总额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进入新的加快发展阶段。数据来源:《中国民族工作年鉴2001》,《中国民族工作年鉴》编辑委员会,423页,475页,北京,200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司编:《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7》,334页,426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三)我国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

  教育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本。我国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采取了许多措施支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如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上给予支持等。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时,还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予优惠。国家还通过开办民族高等院校、在高等院校开办专门或者主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班和预科班、在发达地区开办民族中学或者在普通中学开设民族班等办法,促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多种措施的推动下,我国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6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共有高等院校167所,中等学校12695所,小学63149所,其中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15.2倍和23倍,小学数量比1952年略有增长,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在校生分别为113万、1245万,分别比1952年增加250倍、58.5倍。数据来源:《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7》,532页。我国还于1985年和2000年,分别在内地开办了西藏班和新疆班,培养少数民族学生。2006年,内地西藏班和新疆班招生人数分别达到了3385人和3903人。少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种措施培养少数民族科技、文化、艺术、教育、卫生、体育等各类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成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2006年,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3.9万人,全国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到了在校生总数的6.9%,均比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极大增长。数据来源:《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7》,534664页。

  (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支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从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就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各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改革开放30年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经历了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转变。当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到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已经建成群众文化事业单位7423个,比1979年增长3.75倍。其中文化馆631个,文化站6710个,分别比1979年增加113个和4686个;图书馆数量达602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471个、博物馆190个,分别比1983年增加4倍和6倍。同年,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剧场和影剧院164个,表演艺术团体538个,其中少数民族歌舞团66个,均比改革开放之初有大幅增长。数据来源:《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7》,550552页。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加速。2006年,民族自治地方共有各类广播电视机构589个,其中广播电台91个,电视台117个,广播电视台381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8.28%,比2000年提高了7.10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2.35%,比2000提高了6.17个百分点。同年,民族自治地方用少数民族语言播出的广播机构和电视机构有120个和126个,分别比2000年增加18个和61个。数据来源:《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7》,564页。在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形成了对外覆盖能力,为我少数民族文化的境外传播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恢复了越语播出,新疆电视台哈萨克语卫视频道实现了在哈萨克斯坦DTV电视台有线网内正式播出,内蒙古电视台的蒙古语卫视频道覆盖我国全境和亚太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已在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等国家部分地区落地入网。

  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也获得较好的发展。2006,我国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图书5931种,6581万册,分别是1952年的9.6倍和10倍;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杂志192种,651万份,分别是1952年的12.8倍和3.9倍;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82种,11809万份,分别是1952年的4.1倍和4倍。数据来源:《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7》,688页。

  (五)各类全国性重大文化工程和重大文化活动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使民族地区受益匪浅

  除了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常规服务外,我国还通过启动全国性重大文化项目和文化工程,投入专项经费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帮助壮、布依、苗、纳西、傈僳、哈尼、佤、侗、景颇、土等10个民族创制或改进了13种文字。在少数民族古籍整理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余年来全国抢救、整理了散藏在民间的少数民族古籍上百万种(部、册、件,不包括各地整理的馆藏和寺院藏书),其中有许多珍贵的孤本、珍本和善本,并公开出版了五千余部,数百种少数民族典籍获得国家图书奖等重大奖项。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搜集整理各民族民间文艺资料,最终编纂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谚语集成》等包括各民族文学、音乐、舞蹈诸门类的十大文艺集成,共计约4.5亿字。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已经组织了3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举行了7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9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和3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评奖活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全国性或针对少数民族的重大建设工程,着力解决广大农村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乏,群众看书报难、看电影电视难、听广播难等突出问题。1992年开始实施的“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9个省、自治区建成了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受益的边疆各族人民达一千多万人。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05年底,仅在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5个自治区和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就解决了超过11万个行政村村民收听广播难、收看电视难的问题,大大改善了民族地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状况。2000年开始的“西新工程”实施后,西部民族地区的广播覆盖能力比过去提高了2.5,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此外,我国还启动了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全国性文化工程。这些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文化工程在民族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应,切实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有效地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还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安排,启动了“新疆、西藏、内蒙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工程”、“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培养工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工程”、“民族高等院校建设工程”等多项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全面发展的国家级重大工程,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六)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新引擎

  正在崛起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是新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新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旅游市场迅速兴起。既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又有丰富多样民族文化风情的民族地区逐渐成为国内外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进入新世纪,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具有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增长,正在成长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9.5%,国内游客总量年均增长16.3%,国际和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3.1 %24.8%2006年,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国内外旅游总收入达1482亿元,人均838元。数据来源:《中国民族工作年鉴2001》,571页;《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7》,510页。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大省(如云南、四川)的文化旅游业异军突起,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转变上开始扮演主角。

  文化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劳动密集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它为民族地区克服生态脆弱、环境容量较小、工业基础薄弱等不利因素,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协调提供了新的选择。同时,它也为民族地区通过内容创新、表现形式创新、技术与服务创新等手段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机遇。快速发展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实现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引擎。

资料来源:《2008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


  本文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0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40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4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