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月亮山苗族鼓藏仪式的个体社会化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5 14:17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知识与文化、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在实现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系统地、有组织地、有逻辑地传授个体科学文化知识。但个体存在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尤其是其精神发展的无限性,受时间和空间局限的学校教育中有限的信息量使个体无法全面窥知一个民族的教育精神,无法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个体社会化的实现不可能由学校教育单独承担,学校教育是促进个体发展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而不是唯一。由此本研究假设:存在于学校之外的民族文化同样对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功能,而且与学校教育可以实现互补共生。实地考察在此假设基础上展开。 通过对苗族鼓藏仪式的考察发现:作为苗族存在已久的祭祖仪式,鼓藏仪式是苗族所有习俗文化中最重要和最隆重的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苗族社会众多文化因素中影响个体发展最为重要的民族文化。鼓藏仪式蕴含着丰富的苗族传统文化,生动鲜活地展现了苗族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状态,并通过仪式中的器物、言行等符号象征体系作用于个体,体现了教育内涵的文化性与民族性,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那么苗族鼓藏仪式对个体是否具有社会化功能?具有哪些社会化功能呢? 仪式功能的阐释首先需从仪式结构的分析入手,仪式结构的分析需从仪式过程的描述开始。本研究从苗族鼓藏仪式的田野考察出发,以位于月亮山腹地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加勉乡作为主要考察点,对苗族鼓藏仪式进行了详细实地考察。首先对鼓藏仪式所依从的外部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了解:其次对鼓藏仪式的过程、组织形式,以及仪式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详尽考察,并通过深入访谈了解仪式中符号的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以鼓藏仪式的结构与内容为出发点,以个体社会化为中轴,以符号化人的作用为基点,坚持主客位相结合的原则,运用文献法和田野考察法,基于结构功能理论和社会化理论,深入分析苗族鼓藏仪式的结构和对个体的社会化功能,得出以下结论: 1.苗族鼓藏仪式的仪式过程具有交融的特点和转换的功能,使个体适应了社会生活。运用特纳“仪式过程”理论分析鼓藏仪式可见,仪式过程分为“分离——阙限——聚合”三个阶段,当人们经过阙限阶段重新回到社会结构中时,个体经过鼓藏仪式的影响,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价值、道德和秩序相一致,适应重新聚合后的社会生活。 2.鼓藏仪式对家族成员具有社会化功能,实现了个人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以及对族群身份的认同。 3.鼓藏仪式通过“教——化——实践”互动的方式实现个体社会化。在鼓藏仪式中,当个体的认知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形成一定的认知图式时,外在的教化内容经过认知图式的同化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蓄,指导个体实践,并在实践中强化认知。 4.鼓藏仪式通过人的社会化方式实现家族的整合。首先,通过角色的社会化,使个体了解一定角色的行为规范与社会期待,以角色扮演参与社会群体生活。而后通过伦理道德社会化,规范个体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后,鼓藏仪式中符号隐含的历史记忆使个体产生集体意识,认同族群的身份,增强族群的凝聚力。 5.在鼓藏仪式的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既不是社会决定论所说的强制关系,也不是个体能动论所言的自主关系,而是互动论所说互动的关系。社会通过鼓藏仪式影响个体,使个体成为一个社会人;同时仪式的社会化过程推动个体参与鼓藏仪式,促进了族群的凝聚与整合。因此,鼓藏仪式的社会化过程在“化个体”的同时“化社会”。 通过对苗族鼓藏仪式的过程、结构与功能的解析,证明了存在于学校之外的民族文化对个体同样具有社会化功能。这一功能既是个体民族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完善的需要,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民族性是一个社会人应具备的一般人格特征,是民族教育滋生的土壤,是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然而,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潮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可置否,并且民族文化中存在的消极因素也需要学校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解释。由此可见,鼓藏仪式对个体的社会化功能与学校教育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相互补充的,正是基于互补的关系,可以实现二者的共生,即在相互尊重、相互适应的前提下,实现二者的和谐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个体的社会化。 以鼓藏仪式对个体社会化功能为参照,折射出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危机:社会化目的出现偏差,忽视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社会化内容不适应民族生存环境;社会化方式的单一性,以说教为主。借鉴鼓藏仪式的社会化过程,对民族地区学校社会化过程提出建议:回归生活世界,关注民族地区生活世界;注重人性发展,培养学生道德;整合教育文化资源;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 总体而言,本研究已完成预期研究目标,一方面,对苗族鼓藏仪式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分析,为我国社会化研究本土化提供素材,为理解苗族文化的传承路径和苗族个体的成长过程提供一个新视角。另一方面,对存在于学校阵地之外的民族文化对个体社会化功能,及其与学校教育互补共生的论证,对于其他类似民族地区中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但是由于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具有针对性的互补共生理念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对其他民族地区的适应性需做进一步的论证。鼓藏仪式作为苗族存在已久的祭祖仪式,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时间有限,本研究经过几次调查研究,虽然可以概括了解鼓藏仪式的意义,回答本研究的问题,但是仍不能很深入的了解其内涵,需要再做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元书,杨海龙;政治社会化的动力机制[J];北方论丛;1998年04期

2 夏大平;;民族史诗的现代展演——以苗族古歌的创意开发研究为个案[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刘青;;成人教育的继续社会化探究[J];成人教育;2012年02期

4 邹玉书;论家庭与儿童社会化[J];大庆社会科学;1993年04期

5 李达梁;符号、集体记忆与民族认同[J];读书;2001年05期

6 吴晓东;;对偶与对唱的叙事:苗族的迁徙与英雄史诗[J];国际博物馆(中文版);2010年01期

7 刘锋;靳志华;;“鼓藏节”仪式之权力表达[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潘光华;;苗族鼓社祭[J];贵州民族研究;1981年04期

9 潘光华;试论苗族祭祖活动与其经济基础[J];贵州民族研究;1988年03期

10 王红光;刘文锁;;月亮山“鼓藏节”考略[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潘希武;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转变与作用界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雪梅;云南大理白族祖先崇拜中的孝道化育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414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5414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a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