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土族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及其适应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13:35
【摘要】:文化适应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及其成员在相互持续的接触中所产生的文化和心理双方面的变化过程,发生改变的可能是某一群体及其成员,也可能是接触双方(Berry,1997)。在现实生活中,虽然相互影响的主流群体和文化适应群体都会经历文化改变,但主流群体对于文化适应群体更占有优势。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青海省六个世居民族之一。新时代情境下的文化变迁对土族原已形成的社会心理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致使他们必然经历文化适应。另外,考虑到土族文化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因此探索土族文化适应极其相应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条适合土族的文化适应模式,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土族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遇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参照跨文化心理学家Berry提出的文化适应理论及其文化适应模型,结合文化适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土族独特的文化情境,以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房-树-人绘画为研究工具,以SPSS19.0和Amos24.0为数据分析工具,本研究探讨了个体水平、土族文化适应及其与相关个体差异和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土族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及年龄、教育程度和地区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对文化适应的影响,最终推导出一条土族文化适应模式。研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本次研究共有305人受访,通过封闭式问卷(255人被试)和房-树-人绘画(35人被试,其中15人和封闭式问卷被试重合),本研究探索了土族文化适应的主要类型;其次,借助开放式问卷(255人被试)和个案访谈(55人被试,其中25人和封闭式问卷被试重合),本研究探讨了土族个体差异和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对文化适应的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结合相关文献,形成了一条土族文化适应模式。这项研究是青海省社会科学领域的一次创新尝试,研究结果对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土族文化适应良性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助Berry的文化适应模型,研究人员把土族的文化适应类型分为整合型,同化型,分离型和边缘型。研究结果显示,土族的主要文化适应类型为整合型,其次为同化型,分离型和边缘型最后。本研究还探讨了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年龄、教育程度和地区)和个体差异(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对土族文化适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同时表明,年龄与文化适应呈正相关,年龄越大,越容易选择分离型;教育程度、居住地和出生地与文化适应呈负相关,教育程度越高,越容易选择整合型,居住在或出生于城镇的人,更倾向于整合型。根据钱铭怡等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土族的主要人格特质可分为E-内外向,N-神经质,P-精yL质,L-掩饰性。其中E-内外向和L-掩饰性与文化适应显著相关,E-内外向与整合型呈正相关、与同化型和分离型呈负相关,L-掩饰性与边缘型呈正相关、与同化型呈负相关。根据王向东和王希林教授1999年修订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会支持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社会支持与整合型和同化型呈正相关,与分离型和边缘型呈负相关。研究人员根据具体的研究结果,结合相关文献和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的回归路径,分别构建了土族文化适应的直接模式和间接模式。基于这两个模式,推导出了一条心理层面(人格特质和社会支持)和社会文化层面(年龄、教育程度和地区)相互作用最后保持平衡的土族文化适应模式。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探讨土族文化适应及其与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社会支持系统的可行性。同时阐明土族在新时代多元文化情境中的文化适应模式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彰显民族魅力、形成土族文化适应的良性循坏、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增强民族自信和竞争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C9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苑;陈美芬;;统合型房树人测验(SHTP)及研究现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年09期

2 乔志良;;互助土族婚俗[J];中国土族;2011年04期

3 高承海;安洁;万明钢;;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5期

4 张海育;;心理治疗与民族文化适应关系探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郭建康;李晶;;房树人测验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陆学杰;;文化认同与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7 张京玲;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态度模式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52期

8 刘玉新;张建卫;;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李生华;土族绝非吐谷浑后裔——对土族族源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10 马守平;民国时期青海回族与土族的经济互动[J];中国土族;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肖三蓉;美国华人移民的异文化压力与心理健康[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佳蕾;日本旅居者在上海的跨文化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秦向荣;中国11至20岁青少年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902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5902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7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