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民族学视域中的陇南花儿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8 04:20
【摘要】:本文以陇南花儿为研究对象。陇南花儿是西北花儿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陇南山歌中除去西南风格山歌与非汉语演唱的少数民族山歌之外的所有用汉语方言演唱的山歌。陇南花儿是陇南山歌的核心。本文以民族学视角来研究陇南花儿,采取田野调查与各类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整体研究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多学科交叉兼容的方法,力图系统、深入地探索陇南花儿的文化本质,反映陇南花儿与陇南大地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行为方式、信仰、习惯、精神世界的内在联系,关注陇南不同民族群众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考察陇南花儿的当代变迁与文化传承。陇南的自然地理是孕育陇南花儿的外部环境,高山、高寒、强烈的紫外线、灾难性气候造就了陇南花儿的高腔,山清水秀孕育了陇南花儿的温柔细婉,土地贫瘠与辛苦劳作加强了陇南花儿的哭腔性悲情。同时,陇南花儿民歌深受陇南历史文化影响,伏羲文化、羌氐文化,早秦文化,藏文化、伊斯兰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陇南花儿文化的建构。陇南花儿的民族性是隐性的,陇南花儿兼容并蓄了少数民族文化,但它的主体是汉文化,具体表现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诗歌形态等方面,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都表现为“汉”与汉人政治国家,奠定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思想基础。陇南花儿以多民族融合形成的汉语方言来表现,其文学形态表现为七言两句,音乐结构可按照隐性唱词与显性唱词分类,隐性唱词唱韵,显性唱词表“意”。陇南农民群众笼统地称花儿为“山歌”,域外群众惯称“花儿”,文化人较接受“花儿”名称。陇南花儿的创造者与使用者是部分农民群众,其唱家可按歌唱目的分为荤唱家与清唱家两部分。荤唱家主要借助花儿追求有爱情支撑的婚姻,清唱家以花儿表达悲喜,反映生产生活。花儿处于地方娱乐文化网络的终端,是地方智慧安排的地方人追求爱情的媒介。陇南花儿反映的陇南人的生计方式,包括艰苦条件下因生存所迫而兼为苦力、长工、猎牧者的普通农民,提供有形产品而不能脱离农业生产劳动的铁匠木匠石匠画匠等诸工匠,抽农闲之空从事沟通神灵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神职人员,进行商品交易与流通的商人,这些人的生计方式共同构成了陇南农村的传统生活画卷。新世纪主要在智能手机上出现的陇南网络花儿会沟通了同一文化下不同县域的陇南人,反映了当前陇南农民在打工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生活与休闲现状。陇南花儿会自古有之,新生不少,与西北花儿会共为一体,形成相互联系共同交流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网络:花儿会娥眉新月带。陇南花儿会位于花儿会娥眉新月带南端,是连接藏汉文化的纽带。花儿会增进了不同民族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陇南花儿连接着川陕山歌、洮峨花儿、陇中花儿与舟曲花儿,形成了七言唐诗体花儿文化区。它以音乐文化的形式沟通了丝绸之路陕甘段、西南民族走廊与西北民族走廊以及茶马古道陇藏段,使“花儿基本延丝绸之路沿线分布”说得以完整,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增加了论据,并为北茶马古道经过陇南提供了佐证,作为西北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陇南花儿的作用与重要性不容忽视。陇南花儿的传承是生命传承。陇南花儿具有社会价值、学术价值、政治价值与经济价值,随着花儿文化的变迁,陇南花儿在民间生命的基础上,又出现了“非遗”生命、学术生命与商业生命。陇南花儿的传承是生命传承,故其传承相对乐观。
【图文】:

脚子,茶马古道,草鞋,花儿


图5-1茶马古道上的背脚子?逡逑初次背脚,背脚子的脚会被草鞋勒破,背也会被背子磨烂。“漆木板哩,豆儿大的汗滚哩。一身一身出汗哩,不由人的呻唤哩。盘盘路儿上山得力尽汗干了!搭上一拐没十步,何日儿走到赵家渡?邋”这组花儿真实

脚子,茶马古道,路况


每天必须走完四五十里的路程,,天黑时赶到“骡马店”里休息。每次出行少则逡逑一月,多则数月。逡逑媝|逡逑图5-1茶马古道上的背脚子?逡逑初次背脚,背脚子的脚会被草鞋勒破,背也会被背子磨烂。“漆木板子做逡逑桶哩,豆儿大的汗滚哩。一身一身出汗哩,不由人的呻唤哩。盘盘路儿上山了,逡逑背得力尽汗干了!搭上一拐没十步,何日儿走到赵家渡?邋”这组花儿真实描绘逡逑了背脚的情景。背脚子们的午饭是在路上吃的,走到老歇台处歇下,拿出出行逡逑时准备的青稞炒面、豆饼等,吃完吸一锅子旱烟,喝饱水,为了消除乏累,缓逡逑解身心,有的背脚子便打“咛”纾解,大放悲声苦中作乐唱起花儿来:“百五逡逑的背子棕绳绳捆,脊背背烂脚背肿。路路硬,草鞋软,脖子背长腿背短。”唱逡逑哭不分的哭丧调于是热闹了昔日的茶马古道,花儿对唱更增添了背脚的辛酸乐逡逑趣。你唱男声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C95


本文编号:2702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702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c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