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粤西“吉兆人”的族群认同与身份建构个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5 09:34
【摘要】:位于广东省吴川市覃巴镇的吉兆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渔村,当地人都是汉族,却会说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即“吉兆话”。在当地人及周边居民的认知中,这种语言与流行于粤西南的粤、闽、客方言土语都不相同,有村民自称“我们是讲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吉兆村整条村都是杨姓,周边许多村都是从吉兆村繁衍出去的。并且,在吴川每条村都有各自的信仰,吉兆人除了信仰祖先神外,还信仰梁王大帝,同时吉兆渔民还信仰海神,吉兆村在宗教信仰上呈现一种复杂交织的态势。这些独特的文化事象,随着学术界对吉兆话研究的不断深入,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目前对于吉兆村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语言学的角度,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涉及较少。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的方法,以“吉兆人”为田野调查对象,在人类学考察的基础上,对“吉兆人”的族群认同和身份建构进行研究。文章主要从语言、宗教信仰和宗族三个方面着手论述吉兆人的族群认同,并从历史角度对吉兆人的身份进行建构,研讨外界因素对他们自身身份认同的影响。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首先是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思路与方法的介绍。其次是对吉兆村的人类学考察,意在为之后的具体分析提供一个参考背景。然后在人类学考察的基础上,从族群语言、民间信仰、宗族文化三个方面对“吉兆人”族群认同进行论述。接着从历史角度对吉兆人的身份进行建构,推断其是“俚人后裔”,并对吉兆人身份认同的变迁和诉求进行分析,探讨地方族群在外界影响下对自身身份认同产生的变化。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认为吉兆人的族群认同是基于血缘、地缘之上的,宗教和语言建构并维持了这种族群认同,而社会团体的产生和发展则起到了强化作用。从地名文化、语言归属和宗族推断吉兆人是“俚人后裔”。吉兆人的身份构建首先受到外界影响并逐渐从内部产生自发性,是“原生论”和“工具论”的结合。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C955
【图文】:

族群认同


体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框架。二)国内族群认同相关研究于族群认同的研究,国内学者紧跟西方研究的范式,结合中国实际问题行本土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从大方向上看,国内研究可以分为理论究。理论研究是指把西方的理论引入中国的同时,结合中国的现实民族或述性叙述,形成本土化理论。主要学者有费孝通、那日碧力戈、周大鸣、证研究是指将族群认同理论具体应用到我国不同民族或族群的研究中去讲,又可分为:历史记忆视角下的族群认同研究、族群互动中的族群认界与族群认同研究、社会变迁中的族群认同变化研究、旅游与网络视角下究以及族群认同建构研究等等。截止 2019 年 6 月 17 日,通过检索 CNK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项为“篇名”,检索词为“族群认同”,共监 566 篇。从 2008 年至 2018 年间,有关族群认同的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现 2015 年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

卫星图


姓氏为主的村庄,村民大都为杨姓。据《吉兆杨氏族龙图阁直学士杨时(龟山公)五子造公后裔,下传十福建将乐县,后迁莆田县木关村。迨元顺帝二十八年,向粤东地区迁徙,和他一起的还有他的五个儿子和时,见此地濒临大海,山清水秀,五岭环绕,好似五兆,从此在此地繁衍生息。吉兆村村名由此而来。局及房屋建筑格局,在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的特点。作为渔村的吉兆民的住宅便沿路而建。从卫星地图可以看到,相较面积更大,房屋密度更甚,村落布局呈现不规则的很明显,尤其是梅楼与吉兆,相比较之下,洪村与吉的北端,吉兆在公路的南端。

房屋建筑,鱼塘,分界线


图 3 鱼塘“分界线”(本人拍摄,时间 2018.5.23)设的设计和布局上,吉兆村也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吉兆村的房,多为混合结构楼房,房门朝着街道的方向,会用围墙在房前砌人家的厨房在院子里,不在家中。村里的房子都比较新,一般在两的房子有四五层,从中可看出村里人的收入参差不齐。但总的来村,吉兆村不管在房屋建筑还是派头上都更胜一筹。兆语言内方言复杂,有吴川白话、东话、海话之分。吴川的白话以梅兩话又叫雷话,和雷州半岛、徐闻一代的雷话很接近。而海话,则话,现在吉兆人的主要交际用语为粤方言吴川话,不少人还兼通粤西闽语,如今只有七八十岁的老人会讲海话,年轻一辈已经完地村民又称这种语言为“黎话”,为保证准确性,本文将吉兆当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杰;;遗产归属与族群认同:对遗产与族群关系的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01期

2 吴春宝;;我国边疆族群认同要素的构建与维系——以西藏珞巴族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3 周爱保;刘显翠;;国内族群认同研究:现状与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03期

4 崔贵蕊;;探析后流放时期犹大回归者族群认同的构建[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04期

5 宗传亮;;阅读与教师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年36期

6 陈雍;;畲族的民族身份与族群认同[J];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02期

7 马巍莹;郭成;;族群认同状态与心理健康:来自彝族青少年的证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7期

8 姚智峗;;地域标签与族群认同建构[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年07期

9 和虎;;仪式、身份与文化:当代情境下的族群性与族群认同建构[J];学术探索;2017年06期

10 陈阳;张开荆;赵勤;;多族群认同量表中文修订版在流动儿童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邢莉;;成吉思汗祭祀仪式的传承与族群认同——以2000年10月龙年大祭为个案[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2 周建新;柴可;;族群认同的人类学研究——理论与经验的双重视野[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3 蓝达居;;畲族认同初论[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4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唐戈;;中俄混血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6 片冈树;;基督教与跨境民族——泰国拉祜族的族群认同[A];中国边境民族的迁徙流动与文化动态[C];2009年

7 熊迅;;作为展演的认同:边缘场域与族群表征[A];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C];2011年

8 杨海晨;王斌;;论“族群体育”何以成立——从“民族”与“族群”的词源谈起[A];第五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4年

9 张慧真;;教育与民族认同:贵州石门坎花苗族群认同的建构[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10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言虎;让老兵回家,以国家的名义![N];济南日报;2017年

2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胡彬彬;我国民族优惠政策对族群认同的建构机制探讨[N];贵州民族报;2015年

3 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 宋俊华;看非遗保护与弥合族群冲突间的关联[N];中国文化报;2013年

4 余西云;能动性: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N];中国文物报;2011年

5 李铱涵;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问题的中外之争[N];中国民族报;2014年

6 闵克;“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学术研讨会召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本报评论员;把优秀传统文化“载”起来[N];长江日报;2016年

8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广西融水苗族民族认同的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黄彦震 孙晓勇;群体命运折射民族观和文化观的变化[N];中国民族报;2013年

10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研究所 陈茂华;谁是美国人[N];解放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巍莹;彝族大学生族群认同: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效应[D];西南大学;2017年

2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崔明;历史记忆与族群重构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黄少华;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兰州大学;2009年

5 赵红梅;旅游情境下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08年

6 艾丽曼;我心依旧:青海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王蓓;《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8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9 艾清;牛录—新疆锡伯族族群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张勇华;明中期以降赣闽粤客家聚居区的联宗与族群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凡;仪式与族群认同[D];云南艺术学院;2019年

2 李莎;落水村摩梭人的族群认同与身份重塑[D];云南大学;2018年

3 陈招娣;民族融合与边界维持[D];云南大学;2018年

4 郭秋;传统的发明与族群认同[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年

5 李丹琳;粤西“吉兆人”的族群认同与身份建构个案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年

6 郑潇;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族群认同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年

7 冯涛;遗产语境下民俗体育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D];厦门大学;2018年

8 胡蝶;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人族群认同变迁研究(1954年独立战争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年

9 邓子敬;南宁平话山歌与族群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8年

10 卢梦琳;文化差异与少数族群认同建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696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7696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9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