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双版纳到兰纳:泰国清坎傣泐如何记忆历史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立士;;“版纳傣”与“兰纳泰”历史文化比较研究[J];版纳;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祥林;;禹羌文化·族群意识·遗产资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洪九来;;在场与追忆——《东方杂志》建构“辛亥革命”话语的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刘伟;张佩佩;;南京国民政府国庆纪念中的辛亥记忆[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4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曾纳;;囚禁的枷锁还是放飞的自由——论托妮·莫里森《天堂》中的记忆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6 叶展;;从集体记忆的角度解读《六月庆典》中的父子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7 孙显元;;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传延与变革[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刘忠;;作为一个偶然地区性事件的正当程序革命[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9 陈华;潘浪;;当代古巴华侨的家国观与文化观——基于黄宝世书信的解读[J];八桂侨刊;2011年03期
10 李金发;;浅议彝族宗教文献《指路经》的文化内涵[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珂;吴斐琼;;现代虚拟港与集体记忆强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另类尝试[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张桃洲;;存在的几副面孔——从《入梅丛书》看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语言与现实[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5 田兴国;;水浒忠┕壅逡閇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6 黄启峰;;地景 记忆 权力——郭松h∷档奶ū笔樾囱芯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孟君;;集体记忆的多副面孔——论“文革”的电影城市空间形态[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张杰;;论消费主义视野下城市文化遗产的克隆[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宇;卢斌;裴凡伟;;保护连续的城市记忆条码——以天津市小白楼五号地规划设计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曹珊;段进宇;侯硕;邢晓娟;;城市记忆度评测——以北京中轴线研究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书藏;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生成探源[D];武汉大学;2010年
3 马京;云南兴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4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5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谢冰雪;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8 刘丽丽;李自成传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鸿飞;从民间艺术到文化遗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太湖新城南泉古镇竞合模式下的再生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2 朱沛升;“文革”——沉重的集体记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吉方;原真性视角下的周新古镇保护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4 李庚坤;推崇与反叛[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王柳润;观看羌历年[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6 胡光伟;流散:找寻适意的家居[D];西北大学;2011年
7 杨阳;《仁慈》中人物自卑心理解读[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李小丽;楚文化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9 张灵;社会身份:关于社会记忆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申琳;论20世纪西方油画中爱情题材的表现[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德普;亲上加亲的联姻之盟——中泰友好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J];广西民族研究;199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国庆;;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麻江县河坝瑶族“隔冬”仪式的人类学考察[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年03期
2 巫达;;四川尔苏人族群认同的历史因素[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李滨利;谭志满;;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对鄂西南一个移民村落的历史人类学考察[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高源;;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5 李技文;;(亻革)家人的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向晶;;族群认同的构建因素——基于对鹤峰县平山村的调查[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木仕华;;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社会文化互动:现今与历史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8 明跃玲;;盘瓠神话与瓦乡人的族群认同[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05期
9 陈乃华;;《华夏边缘》前后[J];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10 雷勇;;论跨界民族的历史记忆[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梁;;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周建新;黄超;;跨国民族劳务输出中的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以龙井市龙山村S屯朝鲜族劳务输出韩国为例[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曾穷石;;“大鹏鸟卵生”神话——嘉绒藏族的历史记忆[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4 赵海瑛;;论盘瓠神话与畲族族群认同的中间环节[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5 刘复生;;族群问题三议——以藏彝走廊民族为例[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6 黄瑜;;姑嫂塔传说及其在南洋的流变[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7 陈静静;;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多维文化认同的建构——以云南少数民族网络媒介为例[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8 刘大可;;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赣闽粤台客家族群的田野调查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十五”期间重要国际合作项目成果简介[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向媛;高中历史记忆有妙方[N];陕西科技报;2004年
2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唐启翠;物:犹如历史记忆的存储器[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范松;留住共和国六十年的历史记忆[N];贵州日报;2009年
4 蔡翔;城市生活的历史记忆[N];文学报;2003年
5 董丛林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传承“历史记忆”是史学最基础的功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吴亚明 聂传清;眷村:未消失的历史记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7 李琦;品味历史记忆 追寻时代激情[N];光明日报;2010年
8 特约记者 吴如雄 本报记者 杨光明 张贵芳 潘颖;日州机场:“飞虎队”留下的历史记忆[N];贵州民族报;2010年
9 驻深圳记者 马庆;深圳征文物找历史记忆[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许民彤;“历史记忆”不能缺失[N];吉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庆培;视觉祛魅与历史记忆[D];兰州大学;2012年
2 覃慧宁;一个“中间圈”的“世界”[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卢百可(Patrick Lucas);屯堡人:起源、记忆、生存在中国的边疆[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常棣;三亚回族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6 潘少红;泰国华人社团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邱兴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族群认同与宗教认同[D];上海大学;2009年
8 张丽剑;“民家情”:散杂居背景下的族群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志芬;以色列民族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艾丽曼;我心依旧:青海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敬胜;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学俊;族群认同的历史记忆与社会建构[D];云南大学;2012年
3 王孟;山东回回穆斯林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青梅;文化旅游背景下的族群认同研究[D];贵州民族学院;2010年
5 孙菲;试析20世纪西方族群认同理论在中国民族研究领域的应用[D];延边大学;2013年
6 范宇;社会环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D];河南大学;2008年
7 卢茜;瑶人挞鼓竞风流—广西恭城县“还盘王愿”及吹笙挞鼓历史记忆构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赵才全;居住在蒙古国的内蒙古蒙古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肖丽丹;半山客族群认同的维系与变动[D];中山大学;2010年
10 李江江;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族群认同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变迁[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801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780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