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教学设计应源于教师的思维逻辑与发散能力——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一课为例的历史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10-27 19:31
在建设金课,淘汰水课的教改背景下,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是必要的条件。本文从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引入和理解、教学中的体现与反思等几个方面说明了心理学思维逻辑与思维发散的概念引入和运用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部分图文】:
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教师怎样建立起自己的思维逻辑,并通过思维发散形成目标与教学环节、教与学的必然联系?通过图1,展示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思维过程与层次。图1中,通过教师思维逻辑的建立,引导学生思维逻辑的建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身份意识(中华民族的一员),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国快速发展和西方破坏阻挠),了解课程内容与自身价值、信念的联系(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信念),认识自己可以具备的能力及行为(鉴别与揭露中外分裂势力活动本质),提升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把自己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达成课程目标,即金课“高阶性”的要求。
教师和学生在建立思维逻辑时,需要教师给予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息,尤其是结合时代特点,不仅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建立,同时也使历史教学更具生命力。在图2中,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逐步建立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信息库。在“图2:思维发散的教学设计”中,把历史与时代紧密结合,把中国古代疆域变化的发展历史、今天党的民族政策及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与帮扶等内容补充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把民族关系的本质——“国家统一与稳定”为学生挖掘出来,使学生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全面认识认清自己的身份,确定自己的立场,即金课的“创新性”要求。同时,这种深层次的认识,是古代民族关系内容的延伸,学生通过对于现象的理解、比较和思考逐步建立思维逻辑一步步达成目标,即金课的“挑战性”要求。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58948
【部分图文】:
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教师怎样建立起自己的思维逻辑,并通过思维发散形成目标与教学环节、教与学的必然联系?通过图1,展示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的思维过程与层次。图1中,通过教师思维逻辑的建立,引导学生思维逻辑的建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身份意识(中华民族的一员),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国快速发展和西方破坏阻挠),了解课程内容与自身价值、信念的联系(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信念),认识自己可以具备的能力及行为(鉴别与揭露中外分裂势力活动本质),提升精神层面上的追求(把自己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达成课程目标,即金课“高阶性”的要求。
教师和学生在建立思维逻辑时,需要教师给予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息,尤其是结合时代特点,不仅帮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建立,同时也使历史教学更具生命力。在图2中,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逐步建立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信息库。在“图2:思维发散的教学设计”中,把历史与时代紧密结合,把中国古代疆域变化的发展历史、今天党的民族政策及对少数民族的政策与帮扶等内容补充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把民族关系的本质——“国家统一与稳定”为学生挖掘出来,使学生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全面认识认清自己的身份,确定自己的立场,即金课的“创新性”要求。同时,这种深层次的认识,是古代民族关系内容的延伸,学生通过对于现象的理解、比较和思考逐步建立思维逻辑一步步达成目标,即金课的“挑战性”要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项福库;;黑龙江古代民族与桦木、桦树皮文化初探[J];中国地方志;2008年01期
2 高福顺;;东北古代民族发展的基本特征[J];东北史地;2004年11期
3 安京;试论中国古代民族的产生与区域[J];学习与探索;1994年05期
4 徐杰舜;广西古代民族关系述略[J];民族研究;1995年02期
5 李立;;从明清云南志书及“图说”所记“爨蛮”“僰夷”看古代民族分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03期
本文编号:2858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858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