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象征人类学视角的刘三姐文化解读
发布时间:2020-12-10 10:15
传统歌圩中的歌仙刘三姐作为象征符号与拜岩拜庙、歌圩、抛绣球等刘三姐祭祀活动构成壮族传统歌圩神圣与世俗交融的符号体系,隐喻了生命繁衍、婚姻美满、幸福平安等生殖文化与农耕文化的意义。政府主导下的新歌圩,以渗透和移植、改造和置换等方式征用传统歌圩的形式来展演壮族文化与塑造壮族身份,构建宏大的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民族团结话语并形成地方文化品牌。多重文化交汇生成了多种刘三姐文本系列,塑造了形态各异、意义不同的刘三姐形象,刘三姐符号随之延伸到民俗、政治、历史、经济、审美等各个领域,实现了跨界联结的文化意义再生产,带来了多样性功能与价值的叠加,整合了区域内各个群体,成为一个集自然、社会、文化等为一体的象征系统。刘三姐审美话语的发生和演变既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主体的意识形态、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也建构了壮族社会共享的文化符号与族群认同。
【文章来源】:百色学院学报. 2020年04期 第15-22页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亦人亦仙:游走在神圣与世俗之间
二、审美表征:从平民英雄到壮族标识
三、意义增值:艺术形象在社会生活中跨界联结
四、符号互动:刘三姐审美话语演变及其对壮族社会的建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意识形态生产的三种形态:知识、话语和权力[J]. 刘伟.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1)
[2]政治话语的意识形态逻辑[J]. 权宗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3]刘三姐形象的符号化建构[J]. 任旭彬. 柳州师专学报. 2011(04)
[4]寻找“当代文学”[J]. 旷新年. 文学评论. 2004(06)
[5]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J]. 陈春声. 史学月刊. 2001(01)
本文编号:2908524
【文章来源】:百色学院学报. 2020年04期 第15-22页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亦人亦仙:游走在神圣与世俗之间
二、审美表征:从平民英雄到壮族标识
三、意义增值:艺术形象在社会生活中跨界联结
四、符号互动:刘三姐审美话语演变及其对壮族社会的建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意识形态生产的三种形态:知识、话语和权力[J]. 刘伟.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8(01)
[2]政治话语的意识形态逻辑[J]. 权宗田.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3]刘三姐形象的符号化建构[J]. 任旭彬. 柳州师专学报. 2011(04)
[4]寻找“当代文学”[J]. 旷新年. 文学评论. 2004(06)
[5]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J]. 陈春声. 史学月刊. 2001(01)
本文编号:2908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29085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