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团体格局视域下的侗族村寨社会转型研究——以九洞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01 10:35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侗族村寨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形成了典型的"团体格局"社会结构。以侗族传统文化的"金三角"九洞地区为分析对象,认为作为侗族传统文化标志的鼓楼是团体格局的象征物,"款约"是团体格局的制度保证,"吃相思"则是以村寨团体为单位的社会交往体系。团体格局中,注重公共性和集体利益,利用共同规则维护区域内社会秩序,使九洞地区侗族村寨社会在转型过程中较为和谐有序。团体格局社会机构能够给侗族地区乃至更为广泛的民族地区社会转型提供积极因素。 

【文章来源】:怀化学院学报. 2020,39(01)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团体格局相关研究综述
二、九洞地区侗族村寨团体格局的自然环境与经济背景
三、九洞地区侗族传统村寨团体格局的文化表征
    (一)鼓楼,侗族社会团体格局的象征物
    (二)斗牛起款,侗族社会团体格局的制度体现
    (三)吃相思,以村寨为单位的社会交往
四、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蜂窝式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另一个新概念[J]. 张继焦.  思想战线. 2015(03)
[2]卡里斯玛、公共性与中国社会 有关“差序格局”的再思考[J]. 张江华.  社会. 2010(05)
[3]从差序格局走向团体格局——农民组织化与乡村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学视野[J]. 上官酒瑞.  政治与法律. 2009(01)
[4]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 阎云翔.  社会学研究. 2006(04)

硕士论文
[1]九洞地区侗族鼓楼文化空间研究[D]. 肖锦汉.贵州师范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0573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0573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2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