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论文 >

滇藏缅印交角地区跨境民族分布格局形成机理初探 ——氐羌族群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12 09:28
  氐羌族群在滇藏缅印交角地区是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和融合情况最复杂的跨境民族之一,在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演化中,经历了与其他族群的不断融合与分化,也成为这个区域中不同民族拥有共同血亲始源的重要族群。由于滇藏缅印交角地区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复杂的民族融合与分化过程,影响族群分布格局的自然、人文等因素也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稳定起到牵引作用。本文运用民族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民族历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有关理论,以西迁和南下形成中国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和印度、缅甸部分少数民族的氐羌支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氐羌族群历史演变和各民族历史源流进行梳理,试图廓清氐羌族群在滇藏缅印交角地区的分布格局,探索格局形成背后的自然、历史及人文等影响因素。本文经综合研究发现,氐羌族群从秦汉时期陆续逐步迁入中国西南、印度东北、缅甸北部地区后,经历了一系列的族际互动和族群分化后,形成了现在交角地区包括彝族、傈僳族、景颇族、缅族、克钦族等在内的二十多个跨境民族。而这些民族由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帝国开疆及地方势力扩张等因素影响推动下,迁徙分散在不同地区和国家,受到不同地域和文化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民...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滇藏缅印交角地区跨境民族分布格局形成机理初探 ——氐羌族群为例


文章技术路线图

地区图,交角


16图 2.1 滇藏缅印交角地区图2.2 滇藏缅印交角地区的区域特征2.2.1 地形地貌复杂,海拔差距较大从滇藏缅印交角地区的地域范围上看,大致包含了中国境内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麓、唐古拉山东南侧、横断山脉西侧,缅甸境内的山区和印度境内的那加山脉丘陵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六千多米,几乎地处高山高原气候,唐古拉山平均海拔六千多米,东南部与横断山脉相接。两山之间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以墨脱为中心的峡谷海拔一百一

分布图,羌族,分布图,羌人


中上游至青海大通河流域一带以及四川岷江上游地区(如图2.2)。晋代之前古羌族在没有形成国家的时期都是分散为多个部落分布,有的一直过着游牧生活,四处为家,有的过着定居农耕生活。后来陕西至河南一带的大部分羌人融入华夏民族,另一部分羌人向西退回甘肃湟水至青海东部渭水上游一带。在史料《后汉书·西羌传》中记载:“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中可以看出周代对古羌人还有“姜人”之称,姜与周的关系更为紧密。[11]春秋战国时期,以游牧为主的古羌人在羌人在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以及宁夏地区建立的义渠国成为联合诸部落的重要力量。直到秦国的不断强大和军事力量的压迫,羌人为主的各戎部落被秦国融合。由此羌人在原有向外扩散的基础上开始了更大规模和更远距离的迁徙,也是羌人进入中国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时期。汉代之后的羌人分布范围广且部落众多,从地域上划分为东羌和西羌,东羌进入中原地区后大部分融入汉族,而西羌也成为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先民。隋唐之后西羌中分布在甘青高原和西藏东南部的党项、白狼等羌人部落受到唐王朝和吐蕃势力的双重压力下,一部分分化入藏族,一部分融入唐王朝成为汉族,另一部分开始向南迁徙。在南迁的羌人和西山诸羌中一部分在原居住地发展为现在的羌族,另一部分南迁发展为现在的各少数民族。根据羌族历史资料的整合分析并运用 GIS 绘制出羌族分布图(如图 2.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三十年国内氐羌族源的研究综述[J]. 马勇.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06)
[2]民族文化认同的意识形态主导取向、深层动力及建构路径[J]. 林彦虎.  新疆社会科学. 2017(06)
[3]中泰傣泰民族早期共同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J]. 李权.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1)
[4]跨境民族研究经验之谈[J]. 范宏贵.  百色学院学报. 2016(03)
[5]论藏缅语民族世界起源神话中作为中介的“混沌”[J]. 沈德康.  贵州民族研究. 2016(07)
[6]全球化背景下滇南山地多民族农业文化景观的演变及其民族共生关系响应——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J]. 许斌,周智生.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03)
[7]跨喜马拉雅的藏缅语族语言研究[J]. 孙宏开.  民族学刊. 2015(02)
[8]云南多民族共生格局的历史形成机理初探[J]. 周智生,张黎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9]边境民族心理、文化特征与社会稳定实证研究——基于滇越边境10个民族的调查问卷分析[J]. 谷家荣,陈晨.  广西民族研究. 2014(06)
[10]滇川藏毗连藏区流动人口族际关系调查与思考[J]. 李灿松,梁海艳.  南方人口. 2014(04)

博士论文
[1]跨界民族与我国周边外交[D]. 张兴堂.中央民族大学 2009
[2]跨境民族问题与国际关系[D]. 刘艺.暨南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796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minzufengsulunwen/32796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8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